JSON XML RDF
placename:

並州 (traditional Chinese)

并州 (simplified Chinese)

Bing Zhou (Pinyin)

type: zhou prefecture
temporal span: from 979 to 1057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7.67847 E 112.74468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part of:

河东路 Hedong Lu from 979 to 1057
sub 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并州(979~1057年)界线(编写:王尚义、王杰瑜)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降太原府为并州,移治榆次,即今晋中市榆次区。同年置平定军,平定、乐平二县属之,辖区缩小。七年(982年),并州移治唐明监,即今太原市区。嘉佑四年(1059年),复改为太原府①②③。 注 ①《宋史》卷八十六《志》第三十九?地理二?河东路 太原府,太原郡,河东节度。太平兴国四年,平刘继元,降为紧州,军事;毁其城,移治于榆次县。……七年,移治唐明监。” (中华书局P2131,1977年。) ②《舆地广记》卷十八?河东路上 大都督府。太原府。“皇朝太平兴国四年克,复降为并州。” ③永乐《太原府志》卷二《建置沿革》 太原府。“太宗太平兴国四年,继元始以城降,恶其负固后服,隳而废之,降为并州军事,以榆次为州治,徙其遗民居之。” (《太原府志全集》P37~38,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按:唐明监即今太原市区的前身。 《宋史》卷一二《本纪第一二》?仁宗四: “(嘉佑四年)冬十月壬申,……复益州为成都府,并州为太原府。” (中华书局P245,1977年。) 永乐《太原府志》卷二《建置沿革》 太原府。“太宗太平兴国四年,继元始以城降,恶其负固后服,隳而废之,降为并州军事,以榆次为州治,徙其遗民居之。七年,以地非要会,复徙阳曲县之唐明村,今城是也。” “仁宗嘉佑四年赦文:‘并州素称都会,曩惩伪迹,降齿小帮,与俗为新,历年斯久,宜还府号以慰民心。’乃复为太原府、河东节度使。” 《元一统志》:“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五月甲申平北汉,戊子,毁太原旧城改为平晋县,以榆次县为并州,徙居民于新治,……七年,又徙治于阳曲县唐明村,今府城是也。” 并州(979~1057年)界线 其时并州辖境相当于今太原市除楼烦县的全部,晋中市的榆次区、寿阳县、太谷县、祁县,吕梁市的交城、文水二县,以及阳泉市的盂县。并州的北界即今太原市阳曲县与忻州市忻府区交界线上的石岭关①。南界即今晋中市祁县与长治市武乡县交界线上的南关②。东界即今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与河北省省界③。西界即今吕梁市交城县与方山县交界线关帝山下的神尾村④。 注: ①北界:光绪《山西通志》巻二三《府州厅县考一》?太原府载:光绪太原府境,“北至忻州界石岭关一百五里”。(中华书局第2153页,1990年。)1995年《山西省地图集》阳曲县北界上有“石岭关”,当是。 ②南界:光绪《山西通志》巻二五《府州厅县考三》?沁州载:光绪沁州武乡西北界,“到太原府祁县界南关”。(中华书局第2290页,1990年。)2000年《山西省历史地图集?政区图组》光绪十八年图中,太原府南界与沁州武乡界于南北关镇。1995年《山西省地图集》武乡县西北界上有“南关”,当是。 ③东界:光绪《山西通志》巻二五《府州厅县考三》?盂县:“县境,东南到平定州界四十里,又东到正定府井陉县(今属河北省)二百五十里……东北到平山县(今属河北省)界六岭关六十里。”(中华书局第2306页,1990年。)1995年《山西省地图集》盂县东北有“六岭关”,当是。 ④西界:光绪《山西通志》巻二三《府州厅县考一》?交城县:“西少北至永宁州界刘王晖山一百八十里”。又光绪《山西通志》巻二《府州厅县图上》:交城县西北:刘王晖山南的“神尾”村。1995年《山西省地图集》交城县西北,关帝山下亦有“神尾村”,当是。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