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清源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清源县 (simplified Chinese)
Qingyuan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618 to 1762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7.55718 E 112.50900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清源县(618~1762年)治所。编写者:王尚义、王杰瑜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析晋阳县地置清源县,属并州。开元十一年(723年),属太原府①。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属并州。嘉佑四年(1059年),属太原府②。金因之③。蒙古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年),属太原路。元大德九年(1305年),属冀宁路④。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太原府⑤。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省入徐沟县⑥。
注:
①《旧唐书》卷四十三《志》第十九?地理二?河东道
北京太原府 隋为太原郡。武德元年,改为并州总管,领晋阳、太原、榆次、太谷、祁、阳直、寿阳、盂、乐平、交城、石艾、文水、辽山、平城、乌河、榆社十六县。其年,置清源县,仍以榆社属韩州。……天宝元年,改北都为北京。旧领县十四。……天宝领县十三:太原、晋阳、太谷、文水、榆次、盂、清源……。
(中华书局P1480,1975年。)
《新唐书》卷四十三《志》第二十九?地理三?河东道
太原府太原郡,本并州,开元十一年为府。县十三:太原、晋阳、太谷、、祁、文水、榆次、盂、寿阳、乐平、广阳、清源、交城、阳曲。
清源,畿。武德元年置。
(中华书局P999,1975年。)
②《宋史》卷八十六《志》第三十九?地理二?河东路
太原府,太原郡,河东节度。太平兴国四年,平刘继元,降为紧州,军事;毁其城,移治于榆次县。……县十:阳曲、太谷、榆次、寿阳、盂、交城、文水、祁、清源、平晋。监二:大通,永利。
(中华书局P2154,1977年。)
《宋史》卷一二《本纪第一二》?仁宗四:
“(嘉佑四年)冬十月壬申,……复益州为成都府,并州为太原府。”
(中华书局P245,1977年。)
③《金史》卷二十六《志》第七?地理下
“河东北路,宋河东路,天会六年,析河东为南、北路,各置兵马都总管。府一,领节镇三,刺郡九,县三十九,镇四十,堡十,寨八。”
太原府,上,武勇军。宋太原郡河东军节度,国初依旧为次府,复名并州太原郡河东军总管府,置转运司。县十一:阳曲、太谷、平晋、清源、徐沟、榆次、祁、文水、交城、盂、寿阳。
(中华书局P629~630,1975年。)
④《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一
冀宁路,上。唐并州,又为太原府。宋、金因之。元太祖十(一)[三]年,立太原路总管府。大德九年,以地震改冀宁路。县十:阳曲、文水、平晋、祁县、榆次、太谷、清源……。”
(中华书局P958~959,1974年。)
⑤《明史》卷四十一《志》第十七?地理二?山西
太原府 元冀宁路,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二月改为太原府,领州五,县二十。
清源,府西南。北有清源水,东流,南入汾。
(中华书局P958,1974年。)
⑥《清史稿》卷六十《志》三十五?地理七》?山西
太原府,“初沿明制,……乾隆二十八年,省清源入徐沟。”
(中华书局P2022~2023,1977年。)
《清高宗皇帝实录》卷之六百九十三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八月。
吏部议准、调任山西灾抚明德奏称:清源县地处偏僻。界仅三十里。徐沟县地方不过三十余里。请将清源县裁汰。统归徐沟县管理。……从之。
按:乾隆《太原府志》作“乾隆二十九年,省清源入徐沟”。恐误,今从《实录》、《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