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濩澤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濩泽县 (simplified Chinese)
Huize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453 to 74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5.49059 E 112.41800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濩泽县(453~741年)治所(王尚义/王杰瑜编写)
北魏兴安二年(453年),迁移于今阳城县城,先属建兴郡,后属建州安平郡①。北齐、北周因之②。隋属长平郡③。唐属泽州长平郡,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为阳城县④。
注:
①《水经注疏》卷九?清水
沁水又南,与濩泽水合,水出濩泽城西白涧岭下,东迳濩泽。《墨子》曰:舜渔濩泽。应劭曰:泽在县西北。又东迳濩泽县故城南。
守敬按:汉县属河东郡,后汉、魏因,晋属平阳郡,后魏属安平郡。《寰宇记》阳城县下云,后魏兴安二年,自今县西二十里濩泽故城,移于今理。宋阳城县即今县治。
(江苏古籍出版社P821,1999年)
《魏书》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上第五
安平郡,领县二:端氏、濩泽:二汉属河东,晋属平阳,后属。
徐文范:《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北齐天保末的疆域
建州治高都 统郡三 县六。……安平郡:端氏、濩泽。
(《二十五史补编》第五册P6865,中华书局,1998年。)
②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九河北上?建州
“濩泽,今山西阳城县城关。《魏书?地形志》:濩泽,二汉属河东。晋属平阳。后属安平郡。《寰宇记》:阳城县,本汉濩泽县地,属河东郡,因濩泽为名,今县西三十里故城,即汉理所。后魏兴安二年自故城移于今理。唐天宝元年改濩泽为阳城县。按《周书?寇儁传》:子顒,濩泽郡公也。《北史?寇讚传》:孙儁,儁子顒,濩泽郡公也。遵考即顒之字。据顒墓志,则顒封濩泽县伯,进县公,非郡公也。时有濩泽县而无濩泽郡,当从墓志为正。”
(中华书局P822,1980年。)
③《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
长平郡,统县六。丹川、沁水、端氏、濩泽、高平、陵川。
(中华书局P849,1973年)
④《旧唐书》卷三十九《志》第十九?地理二?泽州上
“隋长平郡。武德元年,改为盖州,领高平、丹川、陵川,又置盖城四县。又于濩泽县置泽州,领濩泽、沁水、端氏三县。”又阳城“隋濩泽县。武德元年,于县置泽州。八年,移州治于端氏。天宝元年,改为阳城。”
(中华书局P1478,1975年)
《新唐书》卷三十九《志》第二十九?地理三
“泽州高平郡,上。本长平郡,治濩泽,武德八年徙治端氏,贞观元年徙治晋城,天宝元年更郡名。”县六。阳城,中。本濩泽,天宝元年更名,天祐二年更曰濩泽。有铜,有锡,有铁。
(中华书局P1008,1975年。)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九《州郡》九。
高平郡,泽州。“后魏以其地置建州及高都、长平、安平三郡。北齐亦为建州及置平阳、高都二郡。后周并二郡为高平郡。隋初郡废,置泽州;炀帝初州废,置长平郡。大唐为泽州,或为高平郡。”领县六:
阳城 “汉曰濩泽县也。有嶕峣山、濩泽水、析城山,禹贡所谓‘砥柱、析城’也。”
《唐会要》卷七十?河东道
“濩泽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阳城县。”
(中华书局P1259,1956年。)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泽州
阳城。“本汉濩泽县也,属河东郡。县因濩泽以为名,今县西三十里故城即汉理。……后魏兴安二年自故城移于今理。唐武德元年,于此置泽州,因后周之旧名也。八年移泽州于端氏,县仍属不改。唐天宝元年改濩泽为阳城县。”
(中华书局P69,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