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長沙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长沙县 (simplified Chinese)
Changsha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89 to 191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8.19820 E 112.97813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长沙县(589-1911年)治所(傅林祥编写)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改临湘县置。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城区西北。属潭州。⑴大业三年(607)属长沙郡。⑵唐武德四年(621),平萧铣,属潭州。⑶天宝元年(742)属长沙郡。⑷乾元元年(758)复属潭州。⑸五代初因之。后唐天成二年(927),马殷建楚国,属长沙府。⑹后唐长兴元年(930),楚国废,仍属潭州。⑺宋因之。⑻元至元十四年(1277)属潭州路,天历二年(1329)属天临路。⑼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属潭州府。明洪武五年六月戊戌(1372.7.18)属长沙府,均为附郭县。⑽洪武十年五月戊寅(1377.6.7)善化县并入,⑾洪武十三年五月辛卯(1380.6.4)复析置善化县。⑿至清末未变。⒀
⑴唐?魏徵:《隋书》卷31《地理下》:“长沙,旧曰临湘,置长沙郡。平陈,郡废,县改名焉。”(中华书局,1973年汪绍楹等校点本,第3册,第895页)
⑵唐?魏徵:《隋书》卷3《炀帝本纪上》:大业三年四月“壬辰,改州为郡。”(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汪绍楹等校点本,1册,67页)
⑶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三》:“潭州中都督府隋长沙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潭州总管府,管潭、衡、永、郴、连、南梁、南云、南营八州。潭州领长沙、衡山、醴陵、湘乡、益阳、新康六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册,第1612页)
⑷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三》:“天宝元年,改为长沙郡。乾元元年,复为潭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册,第1613页)
⑸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三》:“天宝元年,改为长沙郡。乾元元年,复为潭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册,第1613页)
⑹《新五代史》卷66:“殷以潭州为长沙府,建国承制,自置官属。”
⑺《资治通鉴》卷277:后唐长兴元年十一月“丙戌,马希声袭位,称遗命去建国之制,复藩镇之旧。”
⑻元?脱脱:《宋史》卷88《地理四》:“潭州,……县十二:长沙,望。开宝中,废长丰县入焉。”(中华书局,1977年校点本,第7册,第2199页)
⑼明?宋廉等:《元史》卷63《地理六》:“天临路,上。唐为潭州长沙郡。宋为湖南安抚司。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抚司。十四年,立行省,改潭州路总管府。十八年,迁行省于鄂州。徙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天历二年,以潜邸所幸,改天临路。”又:“长沙,上。倚郭。”(中华书局,1976年校点本,第5册,第1527-1528页)
⑽《明太祖实录》卷74:洪武五年六月,“戊戌,改潭州府为长沙府。”(台湾中研院历语所校印本,第2册,第1369页)
《明史》卷44《地理五》:“长沙府,元天临路,属湖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为潭州府。洪武五年六月更名长沙。”(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4册,第1086页)
⑾《明太祖实录》卷112:洪武十年五月戊寅,“以河南、四川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为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长沙府之善化县入长沙县。”(台湾中研院历语所校印本,第3册,第1853、1855页)
⑿《明太祖实录》卷131洪武十三年五月辛卯(台湾中研院历语所校印本,第3册,第2081页)
⒀《职官录》(清宣统三年冬季)湖南省;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影印本,第1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