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清江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清江县 (simplified Chinese)
Qingjia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85 to 1258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27226 E 109.47861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清江县(585年——1258年)
隋开皇五年(585年)改沙渠县置。为施州治。(1)治所即今湖北省恩施市。(2)大业三年(607年)属清江郡。义宁二年(618年)复为施州治。(3)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清化郡治,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施州治。(4)五代不改。(5)北宋同,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徙治倚子山。(6)
注:
(1)《隋书》卷31《地理志下•清江郡》清江县:“后周置施州及清江郡。开皇初郡废,五年(585年)置清江县。”(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0、891页)《元和郡县图志》卷30《江南道六》施州:吴分立沙渠县,“周武帝建德三年于此置施州,隋改为清江县。”(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752页)据《隋书》卷29《地理志上》:“高祖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583年),遂废诸郡”为州。(3册,807页)当作隋开皇五年(585年)改沙渠县为清江县,为施州治。而)李贤《大明一统志》卷66《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古迹》清江废县下曰:“在卫城东十里。”(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下册,1030页)与之不同。
(2)《水经•夷水注》:“夷水即佷山清江也,……夷水又东迳建平沙渠县,县有巫城,水南岸山道五百里,其水历县东出焉。”会贞按:“沙渠县,即今恩施县治。”(《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3052、3055页)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82《湖广八•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清江废县:“今卫治。汉巫县地,三国吴分置沙渠县,属建平郡。……(隋开皇)五年改沙渠县曰清江。”(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512页)据牛汉平《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北省总表》,施南府恩施县治即今湖北省恩施县(今为市)。(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240页)牛汉平《明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广都指挥使司》表,施州卫治即今湖北省恩施县(今为市)。(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448页)按:清江县治即沙渠县治,清江县当为今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东岸的恩施市。
(3)《隋书》卷31《地理志下•清江郡》清江县:“后周置施州及清江郡。开皇初郡废,五年(585年)置清江县,大业初州废。”(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0、891页)《元和郡县图志》卷30《江南道六》施州:吴分立沙渠县,“周武帝建德三年于此置施州,隋改为清江县。义宁二年(618年)复置施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752页)据《隋书》卷28《百官志下》:“炀帝即位,多所改革。三年(607年)定令……罢州置郡,郡置太守。”(3册,793、802页)当作隋大业三年(607年)属清江郡,义宁二年(618年)复为施州治。
(4)《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施州:“隋清江郡之清江县。义宁二年置施州,领清江、开夷二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清化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施州。”治清江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622、1623页)
(5)《新五代史》卷6《职方考三》五代蜀有施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3册,730页)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111《十国地理表上》前蜀、后蜀之施州治清江县。(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4册,1597页)按:当作五代清江县仍为施州治。
(6)《宋史》卷89《地理志五•夔州路》施州治清江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227页)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82《湖广八•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清江废县:“宋亦为施州治。开庆初,郡守谢昌元徙州治于城东十五里之倚子山。”(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512页)按:当作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县治也徙倚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