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清江县 (traditional Chinese)

施州 (simplified Chinese)

Shi Zhou (Pinyin)

type: zhou prefecture
temporal span: from 758 to 1258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27226 E 109.47861 (geo data source: )
no parents
sub 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施州(758年——1258年) 唐乾元元年(758年)改清化郡置。领清江、建始县。治清江县,(1)即今湖北省恩施市。(2)大历十二年(777年)属黔州经略招讨观察使,大顺元年(890年)属武泰军节度使。(3)五代不改,(4)北宋初属西川路,开保六年(973年)属峡西路,咸平四年(1001年)又属夔州路。(5)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迁治倚子山。(6) 注: (1)《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江南西道》施州:隋清江郡之清江县。义宁二年,置施州。“天宝元年,改为清化郡。乾元元年,复为施州。”治清江县。领清江、建始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622、1623页)《新唐书》卷41《地理志五•江南道》施州:领清江、建始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1073页) (2)《水经•夷水注》:“夷水即佷山清江也,……夷水又东迳建平沙渠县,县有巫城,水南岸山道五百里,其水历县东出焉。”会贞按:“沙渠县,即今恩施县治。”(《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3052、3055页)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82《湖广八•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清江废县:“今卫治。汉巫县地,三国吴分置沙渠县,属建平郡。……(隋开皇)五年改沙渠县曰清江。”(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512页)据牛汉平《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北省总表》,施南府恩施县治即今湖北省恩施县(今为市)。(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240页)牛汉平《明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广都指挥使司》表,施州卫治即今湖北省恩施县(今为市)。(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448页)按:清江县治即沙渠县治,清江县当为今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东岸的恩施市。 (3)《新唐书》卷69《方镇表六》大历十二年(777年):“置黔州经略招讨观察使。领黔、施、夷……十二州,治黔州。”大顺元年(890年):“赐黔州观察使号武泰军节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6册,1939、1952页) (4)《新五代史》卷6《职方考三》五代蜀有施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3册,730页)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111《十国地理表上》前蜀、后蜀之施州治清江县。又卷113《十国藩镇表》前蜀、后蜀有武泰军曰:“黔州。王氏以黔州为武泰军节度使。”(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4册,1597、1631页)按:当作五代仍有施州,治清江县。属武泰军节度使。 (5)《宋史》卷89《地理志五•夔州路》施州治清江县。领清江、建始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227页)又张家驹《宋代分路考》三《自咸平至元丰诸路之变革》甲《咸平四年十七路》:咸平四年(1001年),即分西川、峡西为四路。《宋史•真宗本纪》云:三月,……辛巳,分川、峡转运使为益、利、梓、夔四路。(《禹贡》半月刊,1937年,第4卷,第1期,36页)按夔州路当从峡西路分出。而据《宋代分路考》二《至道以前诸路沿革》甲《太平兴国四年二十一路》峡西路:《玉海》云,“国初西川路,开保六年(973年)分峡西路”又或称峡路。(第1期,34页)按:当作北宋初当属西川路,开保六年(973年)属峡西路,咸平四年(1001年)又属夔州路。 (6)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82《湖广八•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清江废县:“宋亦为施州治。开庆初,郡守谢昌元徙州治于城东十五里之倚子山。”(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512页)按:“开庆初”,当作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