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夷道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夷道县 (simplified Chinese)
Yidao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373 to 633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39239 E 111.45792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夷道县(373年——633年)(钱林书编写)
东晋宁康元年(373年)改西道县置。属宜都郡。(1)治所即今湖北枝城市。(2)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改为宜都郡治。(3)齐、梁不改。(4)陈同。(5)隋开皇七年(587年)改属峡州,大业三年(607年)属夷陵郡。(6)唐贞观八年(634年)省入宜都。(7)
注:
(1)《晋书》卷15《地理志下·荆州》宜都郡领有夷道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56页)《读史方舆纪要》卷78《湖广四·彝陵州》宜都县:汉夷道县,“太和中,桓温以父嫌名,改曰西道,寻复旧。”(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359页)按:“寻”,未详。但载有因桓温所封的“西道县公”。据史桓温死于孝武帝即位不久,姑作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桓温死,县即复名为夷道县,属宜都郡。
(2)唐《通典》卷183《州郡十三·古荆州》峡州宜都县:“汉夷道县故城,在今县西。”(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5册,4866页)《太平寰宇记》卷147《山南东道六·峡州》宜都县:“在今县西。”(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6册,4页)清《嘉庆一统志》卷344《荆州府一·古迹》夷道故城:“在宜都县西北。……魏武分南郡置临江郡,刘备曰宜都,治在县东四百步。”(《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7册,22页)又清崔培元《宜都县志》卷1下《地理古迹》夷道城:“《纪要》在县西北。……旧《志》今县治西一里有夷道故城,此即汉县旧治也。”(《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同治五年刊本影印,1975年,344册,148页)据牛汉平《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北省总表》,荆州府宜都县,康熙起即治今湖北省宜都县。(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年,238页)按:宜都县1987年改为枝城市,当作夷道县治即今湖北枝城市。
(3)《宋书》卷37《州郡志三·荆州》宜都郡治夷道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119页)姑作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改为宜都郡治。
(4)《南齐书》卷15《州郡志下·荆州》宜都郡治夷道县。(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册,274页)清洪齮孙《补梁疆域志》卷3《宜州》宜都郡治夷道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407页)而《湖北通志》(一)卷五《舆地志五·沿革》宜都县下曰:“梁移宜都郡于宜昌,夷道县属焉。按:《隋志》巴山下,梁置宜都郡、宜昌县。可知梁移郡治于宜昌。《补梁疆域志》以梁夷道仍为宜都郡治,未审。”(台湾,华文书局,民国十年重刊本,158页)
(5)《读史方舆纪要》卷78《湖广四·彝陵州》宜都县夷道城:“后梁与陈,划江为界,夷道属陈。”(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359页)臧励龢《补陈疆域志》卷3《南荆州》宜都郡治夷道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465页)清《嘉庆一统志》卷344《荆州府一·古迹》夷道故城:“晋、宋、齐俱属宜都郡,隋属夷陵郡。”(《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7册,21页)
(6)《隋书》卷31《地理志下》夷陵郡:“梁置宜州,西魏改曰拓州,后周改曰峡州。”又在所领夷道县下曰:“旧置宜都郡,开皇七年(587年)废。”(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89页)据《隋书》卷29《地理志上》:“高祖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为州。又卷28《百官志下》:“炀帝即位,多所改革。三年定令……罢州置郡,郡置太守。”(3册,807、793、802页)按:当作隋开皇七年(587年)时改属峡州,大业三年(607年)属夷陵郡。
(7)《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山南东道》硖(峡)州:隋夷陵郡。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置硖(峡)州,领夷陵、夷道、远安三县。贞观八年(634年)……省夷道入宜都。(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