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石門縣 (traditional Chinese)
石门县 (simplified Chinese)
Shimen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69 to 191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9.58854 E 111.37361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石门县(569-1911年)治所(傅林祥编写)
南朝陈以澧阳县改名。⑴治所即今湖南省石门县驻地楚江镇。为石门郡治。隋属松州,旋属澧州。⑵大业三年(607)属澧阳郡。⑶唐武德四年(621)属澧州。天宝元年(742)属澧阳郡。乾元元年(758)复属澧州。⑷五代因。宋仍属澧州。⑸元至元十四年(1277)属澧州路。⑹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属澧州府。洪武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属常德府。明洪武三十年三月己未(1397.4.4)属岳州府澧州。⑺清雍正七年十一月己卯(1729.12.28)改属澧州直隶州。⑻至清末未变。⑼
⑴《隋书》卷31《地理下》:“石门,旧置天门郡。平陈,郡废。”(北京,中华书局,3册,895页)
隆庆《岳州府志》卷1《郡邑纪》:“石门县,本黔中地,汉为零阳,隶武陵郡,孙吴析之置天门郡,治所于斯而领县五焉。……至霸先陈始改今县名石门矣(以松梁山石开处似门,故云)。”(上海古籍书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7册)
嘉庆《清一统志》卷373《澧州一》:“三国吴永安六年,析置天门郡。晋太康四年,置澧阳县为郡治,宋、齐因之。陈改郡县,俱曰石门。隋废郡县,属澧阳郡。”(第137册,第2页)
臧励和《补陈疆域志》:“石门,《一统志》:晋置澧县,陈改曰石门。”(《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第4465页,中栏)
按:暂作宣帝太建元年(569年)改。
一说隋置。
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三》:“石门,吴分零阳县于此置天门郡。隋平陈,废天门郡,以废州为石门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册,第1614页)
宋本《太平寰宇记》卷118《江南西道十六》:“石门县……本汉零阳县地,属武陵郡,吴分三县置天门郡。隋平陈罢郡,为石门县,属澧州。”
《舆地纪胜》卷27《荆湖北路上》:“中下,石门县,汉零阳县地。吴时,武陵充县松梁山有石洞,开广数十丈,其高似弩仰射不至,名曰天门。孙休以为佳祥,置天门郡于此。晋、宋、齐、梁、陈皆因之。隋开皇中郡废,置石门县,属澧州。”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7:“石门县……本汉武陵郡零阳县地,孙吴以武陵分置天门郡,治零阳,晋因之,陈为石门郡,隋罢郡为县,属澧州。”(书目文献出版社,《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上册,第682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77《湖广三》:“汉置零阳县,属武陵郡。后汉因之。三国吴永安六年,分置天门郡,治此。晋以后因之。陈改石门郡,仍为治。隋罢郡,改县曰石门,属澧州。”(中华书局,第4册,第3322页)
⑵唐?魏徵:《隋书》卷31《地理下》:“澧阳郡,平陈,置松州,寻改为澧州。”(中华书局,1973年汪绍楹等校点本,第3册,第895页)
⑶唐?魏徵:《隋书》卷3《炀帝本纪上》:大业三年四月“壬辰,改州为郡。”(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汪绍楹等校点本,1册,67页)
⑷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三》:“澧州,下。隋澧阳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澧州,领孱陵、安乡、澧阳、石门、慈利、崇义六县。……天宝元年,改为澧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澧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册,第1614页)
⑸元?脱脱:《宋史》卷88《地理四》:“澧州,上,澧阳郡,军事。建炎四年,寓治陶家市山砦,随复旧。……县四:澧阳,望。安乡,中下。石门,中下。有台宜砦。慈利。下。”(中华书局,1977年校点本,第7册,第2195页)
⑹明?宋廉等:《元史》卷63《地理六》:“澧州路,上。唐改澧阳郡,复改澧州。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抚司。十四年,改澧州路总管府。……领司一、县三、州二。”(中华书局,1976年校点本,第5册,第1525页)
⑺《明史》卷44《地理五》:“澧州,元道州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澧阳县省入,属常德府。三十年三月来属(岳州府)。”(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4册,第1080页)
⑻《世宗实录》卷88:雍正七年十一己卯(1729.12.28),“户部等衙门议覆,原任湖南巡抚王国栋疏言岳州府属之澧州,距府辽远,请升为直隶州,将安乡、石门、慈利三县并将九溪、永定二卫改为一县,俱归澧州管辖。”(中华书局,《清实录》,第8册,第182页)
⑼《职官录》(清宣统三年冬季)湖南省;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影印本,第1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