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資興縣 (traditional Chinese)
资兴县 (simplified Chinese)
Zixi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672 to 983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5.95462 E 113.41030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资兴县(672-983年)治所(傅林祥编写)
唐咸亨三年(672)置。⑴治所在今湖南资兴市东兴宁镇南10公里东江水库中。⑵属郴州。天宝元年(742)属桂阳郡。乾元元年(758)属郴州。⑶五代因之。北宋太平兴国以后废。⑷
⑴宋本《太平寰宇记》卷117《江南西道十五》:“开皇十一年,又置,仍改名晋兴。贞观八年废。咸亨三年复置,又改名资兴。”
《旧唐书》卷40《地理三》:“资兴……晋改为晋宁,隋改为晋兴。贞观八年省,咸亨三年复置,改名资兴。”(北京,中华书局,5册,1618页)
一作咸通二年。《舆地纪胜》卷57《荆湖南路》:“资兴县……唐贞观中废,咸通二年又改为资兴。”
⑵万历《郴州志》卷1《沿革表》:“嘉定元年割郴之程水、资兴二乡为资兴。绍定己丑改资兴为兴宁,徙治管子濠,迁旧县之民以实之。今县治是也。”(上海古籍书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8册)
《读史方舆纪要》卷82《湖广八》:“汉宁城,县西二十五里。汉县治此,孙吴以后县名屡易,而县治不改。宋复置资兴县,亦治此。绍定初徙治管子壕,改曰兴宁,而故城遂废。”(中华书局,第4册,第3501页)
嘉庆《清一统志》卷378《郴州二》:“资兴故城,在兴寕县南。《元和志》:资兴县,郴县地,后汉于此置汉寜县,吴改阳安,晋改晋寜,至隋省。开元十一年,又置,改为晋兴。贞观废。咸亨三年又置,改为资兴。南俯耒江,北帯长岭。《舆地纪胜》:资兴县,太平兴国后废,寜宗开禧、嘉定间,湖南溪峒李元砺平,复置,因旧县名。《宋史?地理志》:郴州兴寜,嘉定二年析郴县资兴、程水二鄊置资兴县,复改今名。《州志》:宋置资兴县,其治即今鳯凰山前之楚安寺,至绍定初移管子濠,改曰兴寜,而故城遂废。管子濠即今县治。”(《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39册,第2页)
裴淮昌主编:《湖南古今地名辞典》:“资兴县……治所在今资兴市兴宁镇南10公里旧市(1987年东江水库建成后被水淹设)。……绍定二年(1229年)改名兴宁,治所迁至管子壕(即今兴宁)。”(湖南出版社,第411页)
⑶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三》:“天宝元年,改为桂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郴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册,第1617页)
⑷《舆地纪胜》卷57《荆湖南路》:“资兴县……皇朝县废,失其年月。《寰宇记》有资兴县,《九域志》无资兴县,则是废在于太平兴国至熙宁之间。中兴以来,宁宗开禧、嘉定间,湖南溪峒李元励平,因旧县名为资兴县。”(中华书局,第3册,第2066页)
按:暂定在北宋雍熙元年(984)废。
一说五代时废。
《读史方舆纪要》卷82《湖广八》:“兴宁县……咸亨三年复置,改曰资兴。五代时废入郴县,为资兴寨。宋嘉定二年复置资兴县,绍定二年又改曰兴宁,仍属郴州。”(北京,中华书局,4册,3501页)
康熙《郴州总志》卷一《封域》:“后五代,废资兴为泰县”。(国家图书馆分馆编:《清代孤本方志选》,线装书局,109页)
按:《纪要》之说,疑据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又,万历《郴州志》所载,无北宋时兴宁县职官,仅见嘉定二年后的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