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吳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吴县 (simplified Chinese)

Wu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624 to 191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1.31271 E 120.61862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part of:

苏州 Su Zhou from 624 to 741
吴郡 Wu Jun from 742 to 757
苏州 Su Zhou from 758 to 1112
平江府 Pingjiang Fu from 1113 to 1275
平江路 Pingjiang Lu from 1276 to 1355
隆平府 Longping Fu from 1356 to 1356
平江路 Pingjiang Lu from 1357 to 1366
苏州府 Suzhou Fu from 1367 to 1911
sub 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吴县(624——1911)治所

唐武德七年(624)还治故吴城(今江苏苏州市区),至清末未变。

唐武德七年(624)还治故吴城。⑴为苏州治。⑵万岁通天元年(696)分吴县置长洲县。⑶天宝元年(742)为吴郡治。⑷乾元元年(758)复为苏州治。⑸宋政和三年(1113)为平江府治。⑹元至元十二年十二月(1276,1)地入元,为浙西路军民宣抚司治所。⑺至元十三年(1276)为平江路治。⑻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改平江路为隆平府,为府治。⑼次年复为平江路治。⑽元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改平江路为苏州府,为府治。⑾清顺治二年闰六月(1645,8),地入清。⑿乾隆元年(1736)析置太湖厅,境域缩小。乾隆元年(1736)析置太湖厅,境域缩小。⒀乾隆十一年(1746)析西山往属太湖厅,境域再次缩小。⒁至清末未变。



⑴晋·刘昫:《旧唐书》卷40:武德“六年,又陷辅公祐。七年,平公祐,复置苏州都督,督苏、湖、杭、暨四州,治于故吴城,分置嘉兴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586页)
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吴县志》第一章《建置》第三节《县治》:“隋开皇十一年(591),徙治于横山(今七子山)东5里处(今苏州市横塘乡新郭村)。唐武德七年(624),县治迁回原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78页)
⑵晋·刘昫:《旧唐书》卷40:“苏州上,隋吴郡,隋末陷贼。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苏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586页)
⑶晋·刘昫:《旧唐书》卷40:“长洲,万岁通天元年,分吴县置,在郭下,分治洲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586页)
⑷《太平寰宇记》卷91《江南东道三》:“天宝元年,改为吴郡。”(金陵书局刊本,2页)
⑸《太平寰宇记》卷91《江南东道三》:“乾元元年,复为苏州。”(金陵书局刊本,2页)
⑹元·脱脱:《宋史》卷88《地理四》:“本苏州,政和三年,升为府。”(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校点本,2174页)
宋·范成大:《吴郡志》卷1《沿革》:“政和三年,以徽宗节镇之所,升苏州为平江府。”(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陆振岳校点本,4页)
⑺明·卢熊撰:洪武《苏州府志》卷1《沿革》:“元至元十二年十二月,丞相伯颜至平江,以府治为江淮行省,以提刑司为两浙大都督府,置浙西路军民宣抚司。”(明洪武十二年修,抄本,3页)
⑻明·宋廉等:《元史》卷62《地理五》:“平江路,上。……宋为平江府。元至元十三年升平江路。户四十六万六千一百五十八,口二百四十三万三千七百。领司一、县二、州四。”(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校点本,5册,1493页)
⑼明·卢熊撰:洪武《苏州府志》卷1《沿革》:“至正十六年,淮东张士诚据之改为隆平府。”(明洪武十二年修,抄本,3页)
⑽明·卢熊撰:洪武《苏州府志》卷1《沿革》:“十七年,复为平江路。”(明洪武十二年修,抄本,3页)
⑾《明实录·太祖实录》卷25:“乙酉,改平江路为苏州府,以何质知府事。”(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第1册,365页)
⑿《清实录·世祖实录》卷18:“南京著改为江南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3册,164页下)
⒀牛平汉主编:《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江苏省:“乾隆元年三月二十五日(1736,5,5)置太湖厅来属。(档·《乾隆元年三月二十五日朱批张廷玉题奏》)”(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124页。)
《清史稿》卷五八《地理志五》:“太湖厅,府西南九十八里。乾隆元年置,移吴江同里抚民同知来驻,治洞庭东山。”(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8册,1992页)
民国吴秀之等修,曹允源等纂:《吴县志》卷一八上《沿革》:“(雍正)十三年巡抚高其倬以吴县所辖太湖东山等处距离郡城辽远,处置不便,请以太湖水利同知(八年添置)改为抚民同知,量移东山。朝议可之。遂由吴江同里移治东山,名曰太湖厅,加督捕衔,专理东山民事,而吴县所辖之东山至是不复隶属矣。乾隆十一年,巡抚陈大受题准东西两山钱粮归太湖厅征收,惟学宫未建,故校官弟子仍合于吴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苏州文新公司印制,5页。)
⒁民国吴秀之等修,曹允源等纂:《吴县志》卷18上《沿革年表》:乾隆十一年,“巡抚陈大受题准东西两山钱粮划归太湖厅征收。”(民国二十二年苏州文新公司印制,17页)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