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隨郡 (traditional Chinese)
随郡 (simplified Chinese)
Sui Ju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88 to 468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1.71511 E 113.36982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随郡(288年—468年)治所和界线(钱林书编写)
西晋太康九年(288年)分义阳置。属荆州。领有随、平林县。治随县,(1)即今湖北省随州市。(2)东晋不改。(3)南朝宋泰始五年(469年)改为随阳郡。(4)
注:
(1)《宋书》卷36《州郡志二-司州》随阳太守:“晋武帝分南阳义阳立义阳国,太康年,又分义阳为随国。”(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105页)《水经-溳水注》:随县“晋武帝太康中立为郡”。(《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640页)《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二》随州:“汉立为随县,属南阳郡。晋太康九年(288年),分义阳置随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541页)据清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卷2《荆州》随郡:“今考《随穆王整传》,武帝以义阳国一县,追封为随县王子。子迈嗣。太康九年`,以义阳之平林以随郡王。是随郡所领止二县。东晋同沈《志》。随郡治随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3612、3613页)按:随国不予表示,姑作晋太康九年(288年)置随郡,治随县。而《晋书》卷15《地理志下-荆州》义阳郡:“太康中置。”领有随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55页)又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83《京西南路-随州》下引《图经》谓晋惠帝置随郡。“象之谨按:《晋志》云武帝平吴,分南阳立义阳郡。未尝置随郡也。又沈约《宋志》云:宋初领郡三十一,分随郡义阳属司州,则是宋初已有随郡,恐置于晋末,故《晋志》不书,但非置于太康之时耳。”(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3册,2696页)与之不同。
(2)《水经》:涢水“东南过隋县西”。《涢水注》:“县故隋国矣。《春秋左传》所谓县东之国,隋为大者也。楚灭之以为县。”(《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卷31,2640页)《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二》随州随县:“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即随国城也,历代不改。”(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542页)《读史方舆纪要》卷77《湖广三-德安府》随州废随县:“今州治。秦置随县,属南阳郡。”(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301页)牛汉平《明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广省总表》,德安府随州治,即今湖北随州市。(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133页)按:随县治,当即今湖北随州市。而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考证认为:“春秋时的随国都城当在今随州西北三四十里,厉山店西南、安居店(旧安贵镇)北之溠水东岸,北距唐县镇(也在溠水东岸)约五六十里处。……至于汉魏随县何时迁至今址,则已不可确考,但至少在西晋初杜预注《左传》及编著《春秋释例》之后,《水经注》涢水篇写成之前的这一二百年间,当无疑问。”(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94页)与之不同。
(3)清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卷2《荆州》随郡:随郡治随县,领随县、平陵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3612、3613页)
(4)《宋书》卷36《州郡志二-司州》随阳太守:“随国……明帝泰始五年……改为随阳。”又在所治下曰:“随阳子相,汉随县属南阳,《晋太康地志》属义阳。后随国与郡俱改。”(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105页)按:当在泰始五年(469年)随县改为随阳郡。而其《校勘记》曰:“洪颐煊《诸史考异》云:‘顺帝昇明二年(478年)十一月甲子,改封南阳王翙为随郡王,改随阳郡。《志》误。’”(4册,1114页)与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