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高都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高都县 (simplified Chinese)
Gaodu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47 to 463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5.50432 E 112.83916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高都县(前247~463年)治所(王尚义/王杰瑜编写)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置高都县,属上党郡①。治所在今晋城市区②。两汉、西晋因之③。北魏和平五年(464年),迁治今泽州县高都村④。
注:
①《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庄襄王)二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四月日食。王龁攻上党。初置太原郡。
(中华书局P219,1959年)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始皇“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
(中华书局,1959年)
雍正《泽州府志》卷二《建置》
[秦]置高都县,属上党郡。
(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32])
案:前247年,泰将蒙骜攻克高都,同年四月,王龁攻克上党,并初置太原郡。上党郡和高都县应置于是年。
②《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七?泽州府
高都故城:旧志:故城在州东北三十里丹水北高都村,即唐初所移丹川县也。按《水纪注》有高都故城,是后魏高都非即汉县治。唐于古高都城置晋城县,亦后魏高都非汉高都。
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五《府州厅县考三》
泽州府,凤台县,“谨案:今府城即秦、汉上党高都故城也。其北魏高都及隋氏所改、唐初所移之丹川县,皆当在城东三十五里之高都镇间。”
(中华书局P2254,1990年)
案:秦汉高都故城在“今府城”,即在清泽州府凤台县城,亦即今晋城市区。
③《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
“上党郡,秦置,属并州。”县十四:长子、屯留、余吾、铜鞮、沾、涅氏、襄垣、壶关,、泫氏、高都、潞、陭氏、阳阿、谷远。
(中华书局P1553,1962年)
《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五
上党郡[秦置]。十三城。长子、 屯留、铜鞮、沾、涅、襄垣、壶关、泫氏、高都、潞子国、 猗氏、阳阿侯国、谷远。
(中华书局P3522,1962年)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上党郡[秦置]。统县十。潞、屯留、壶关、长子、泫氏、高都、铜鞮、湼、襄垣、武乡。
(中华书局P428,1974年)
④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五《府州厅县考三》
泽州府。“谨案:今府城即秦、汉上党郡高都故城也。其北魏高都及隋氏所改、唐初所移之丹川县,皆当在城东三十五里之高都镇间。《水经注》丹水下云:‘出上党高都县故城东北’。白水下云:‘出高都县故城西’,所言‘故城’明是今之府城。其绝水下云:‘南流至高都县,右入丹水’,亦明距今高都镇为近。本书凡前代废县皆目为‘故城’,于北魏则直书某郡某县,此定例也。”
(中华书局P2254,1990年)
雍正《泽州府志》卷十《古迹》
建州故城,即高都村,后魏置,北齐改为高都郡。
(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32])
按:《水经注》记载有“高都县故城”和“高都县”两地,清人考曰:今府城即秦、汉高都故城,北魏高都当在城东三十五里之高都镇。《泽州府志》亦认为北魏建州故城在高都村(即高都镇)。可确定高都迁治在北魏时期无疑。今据《魏书?地形志》:北魏和平五年(464年),复置建兴郡,“治高都城”,永安二年(529年)改建兴郡为建州,高都迁治年代当在和平五年(464年)为宜,故确定为4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