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九原縣 (traditional Chinese)
九原县 (simplified Chinese)
Jiuyuan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15 to 44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8.39856 E 112.73120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九原县(215~445年)治所(王尚义/王杰瑜编写)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置九原县,为新兴郡治。治所在今忻州市区①。晋元康五年(295年),为晋昌郡治。永康元年(300年),复为新兴郡治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并入定襄县③。
注:
①《宋书》卷三十七《志》第二十七?州郡三
新兴太守,《魏志》:建安二十年,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郡立一县,合为此郡,属并州。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二?河东道三?忻州
秀容县,“本汉阳曲县地,属太原郡。后汉末于此置九原县,属新兴郡。后魏庄帝于县东十里置平寇县。隋开皇十八年于此置忻州,又于今县西北五十里秀容古城移后魏肆州所置。秀容县于今理属忻州。”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十三
忻州,“秦为太原郡地。汉太原阳曲县地。后汉末置新兴郡[治九原县]。三国魏及晋因之。元(永)康中改为晋昌郡。”
九原故城,“今州治。汉九原县为五原郡治,在今大同县西北黄河外。后汉侨置县于此。后魏省入定襄。《三国志?魏武帝纪》汉建安二十年,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以为新兴郡。《晋书?地理志》新兴郡,治九原县。《魏书?地形志》肆州治九原。天赐二年为镇,太平真君七年置州。又定襄县,太平真君七年并九原属焉。《元和郡县志》忻州即汉太原郡之阳曲县地。县在今州东四十五里定襄县理是也。后汉末曹操立新兴郡,理九原即今州是也。后魏宣武帝于今州西北十八里故州城移肆州理此。隋开皇十八年改置忻州,按后汉末九原县,属新兴郡。隋开皇中复置忻州,移后魏明元帝所置秀容县于此,为州治。”
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九《府州厅县考》
忻州,“后汉建安二十年,徙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于此,郡为一县,立新兴郡领之,治九原城,即今州治也。”
(中华书局P2567,1990年)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八《齐纪四》?世祖武皇帝下
永明十一年(癸酉、四九三)。第二十一节。壬寅,魏主至肆州。
胡注曰:魏收志,肆州治九原,天赐二年为镇,真君七年置州,领永安、秀容、雁门郡。而永安郡定襄县注云:真君七年,并云中、九原、晋昌属焉,则知魏肆州盖治定襄之九原也。然此定襄亦非汉之定襄县地,盖曹魏所置新昌郡之定襄县,其地在陉岭之南,古定襄在陉岭之北。《隋志》:雁门郡,后周置肆州,隋改曰代州。……宋白曰:后魏置肆州于九原;非古九原,汉末曹公所置定襄郡之九原县也;唐为秀容县,忻州定襄郡治焉。后魏书云:太平四年,置肆州,治秀容城,领灵丘等八郡。
《水经注疏》卷十三?漯水
其水又南,屈迳平城县故城南。《史记》曰:高帝先至平城。《史记音义》曰,在雁门,即此县矣。
守敬按:前汉县属雁门郡,后汉因,建安末废。《元和志》,魏武又立平城县,属新兴郡,晋改属雁门郡。《寰宇记》同。考魏新兴郡即今忻州治。
②《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并州。“后汉建武十一年,省朔方入并州。灵帝末,羌胡大扰,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建安十八年,省入冀州。二十年,始集塞下荒地立新兴郡。……并州统郡国六,县四十五。”
新兴郡,“魏置”。统县五:九原、定襄、云中、广牧、晋昌。
(中华书局P429,1974年)
按:晋元康五年(295年),新兴郡改晋昌郡,九原县属之。永康元年(300年),晋昌郡复名新兴郡,九原县仍属之。
③《魏书》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上第五?肆州
永安郡,“后汉建安中置新兴郡,永安中改。”领县五:定襄、阳曲、平寇、蒲子、驴夷。
定襄,“前汉属定襄,后汉属云中,晋属新兴。真君七年并云中、九原、晋昌属焉。”
(中华书局P2474,197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