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秀容縣 (traditional Chinese)
秀容县 (simplified Chinese)
Xiuro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98 to 1264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8.39856 E 112.73120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秀容县(598~1264年)治所(王尚义/王杰瑜编写)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秀容县徙治于今忻州市区,为忻州治。大业四年(608年),属搂烦郡①。隋又宁元年(617年),为新兴郡治。唐武德元年(618年),为忻州治。天宝元年(742年),为定襄郡治。乾元元年(758年),为忻州治②。宋、金因之③。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省入忻州④。
注:
①《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
楼烦郡,“大业四年置。”统县三。秀容,“旧置肆州,后齐又置平寇县。后周州徙雁门。开皇初置新兴郡、铜川县。郡寻废。十年废平寇县。十八年置忻州,大业初州废,又废铜川。”
(中华书局P853~854,1973年)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山西二》?忻州
秀容废县,“今州治。本汉阳曲县地。后汉末,置九原县,属新兴郡。晋为新兴郡治。后魏天赐二年,分并州北境为九原镇。真君七年,置肆州,以九原县并入定襄县,而改置平寇县,后高齐复置。隋开皇十年,废平寇县,移秀容县治焉。十八年,为忻州治。大业初,属楼烦郡。自唐以后,皆为忻州治。”
(中华书局P1845,2005年)
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九《府州厅县考》
忻州,“十年,徙平寇县别治石城,郡亦废。十八年,始于西北五十里移秀容县于此,立忻州治之,取州北忻川水为名也。大业四年,州罢,以秀容隶楼烦郡。”
(中华书局P2567,1990年)
②《旧唐书》卷四十三《志》第十九?地理二?河东道三
忻州,“隋楼烦郡之秀容县。义旗初,置新兴郡,领秀容一县。武德元年,改为忻州。四年,又置定襄县。天宝元年,改为定襄郡。乾元元年,复为忻州。”旧领县二:秀容、定襄。
秀容,“汉汾阳县地,治郭下。隋朝自秀容故城移于此,因改为秀容县”
(中华书局P1484,1975年)
《新唐书》卷三十九《志》第二十九?地理三?河东道
忻州定襄郡,下。本新兴郡,义宁元年以楼烦郡之秀容置。县二:秀容、定襄。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九《州郡九》?古冀州下
定襄郡。忻州,“今理秀容县” 。“隋初置新兴郡及云州,后改新兴郡为忻州;因忻口为名。炀帝初,废云州及忻州,以其地属楼烦、定襄二郡。大唐复分置忻州,或为定襄郡。”领县二:秀容、定襄。
③《宋史》卷八十六《志》第三十九?地理二?河东路
忻州,下,定襄郡,团练。县二:秀容,紧。定襄。中下。
(中华书局P2133,1977年)
《舆地广记》卷十八?河东路上
下忻州,隋开皇十八年置忻州,“大业初州废,属楼烦郡。义宁元年复置新兴郡。唐武德元年复为忻州,天宝元年曰定襄郡。皇朝因之。”
《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九《舆地考》?古冀州上
[宋]河东路,府三,州十一,军七,县八十二。
忻州,“仍唐旧又为定襄郡”。领县二:秀容、定襄。
《金史》卷二十六《志》第七?地理下
宋河东路,天会六年析河东为南、北路。领节镇三,刺郡九,县三十九。忻州,下,刺史。旧定襄郡军。县二、镇四:秀容。镇四:忻口、云内、徒合、石岭。定襄。
(中华书局P629~631,1975年)
④《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一
忻州,下。唐初置新兴郡,后改忻州,又改定襄郡,又为忻州。金隶太原府。元因之。领二县:秀容、定襄。
秀容,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忻州。四年复置。
(中华书局P1377~1378,1976年)
《新元史》卷四六《志》第一三?地理一
忻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北路。元初,隶太原路。太宗元年,升为九原府。后复为州。领县二:
秀容,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本州。四年,复置。定襄。下。
《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舆地考》?古冀州下
[元]冀宁路,“金太原府大德九年改置”。领县十,州十四,州领九县。
忻州,“仍金旧”。领县二:秀容、定襄。
雍正《山西通志》卷五《沿革三》
忻州,“《隋志》旧置肆州,后周肆州徙雁门。后齐又置平宼县,隋为秀容县,开皇初置新兴郡及铜川县,郡寻废。十年废平寇县,十八年始置忻州,领秀容、石城、肆庐、敷城四县。大业初州废,又废铜川县为秀容,隶楼烦郡。《旧唐志》隋自秀容故城徙治此,故名秀容。义宁元年以秀容置忻州。唐初新兴郡领秀容县,武德元年改忻州,四年析秀容置定襄县。天宝元年改定襄郡,为下郡,秀容为上县。乾元元年复为忻州。……宋仍名忻州定襄郡,为下州,置团练使,统秀容、定襄二县。秀容为上县。……金下刺史,隶太原府,治秀容。元为下州,秀容为下县。至元二年省入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