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平寇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平寇县 (simplified Chinese)
Pingkou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61 to 589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8.49269 E 112.94377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平寇县(561~589)治所(王尚义/王杰瑜编写)
北齐太宁元年(561年),平寇县移治定襄,即今定襄县城。属雁门郡①。北周因之②。隋开皇元年(581年),属新兴郡。三年(583年),属肆州。十年(590年),移治崞城,属代州③。
注:
①《元和郡县志》卷十四?河东道三?忻州
定襄县:“本汉阳曲县,属太原郡。……后魏末移阳曲县于太原界,仍于此城置定襄县,属新兴郡,高齐省。武成帝移平寇县于此。隋开皇十年移平寇于崞城,今代州崞县是也。”
(中华书局P400~401,1983年)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二?河东道三?忻州
定襄县,“后汉末移阳曲县于并州太原县界,仍于此置定襄县,属新兴郡,高齐省。武成帝移平寇县于此。隋开皇十八年移平寇县于崞城,今代州崞县是也。”
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
秀容,“[旧置肆州]。[后齐又置平寇县]今定襄县治。《元和志》秀容县下云:后魏庄帝于今县东十里置平寇县。又定襄县下云:魏末置定襄县,高齐省,武成帝移平寇县于此。是魏庄帝于秀容置平寇县,齐武成帝移于定襄故城。志当云:后魏置平寇县,又有定襄县,后齐省,旋移置平寇县方合。”
(《二十五史补编》第四册P4824,中华书局,1998年)
按:平寇县徙治于定襄城,尚无明确年代。今以北齐武成帝高湛即位的太宁元年(561年)确定为平寇县移治年代。
②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九河北上
肆州,领郡一:雁门郡。领县六:广武、秀容、石城、平寇、驴夷、阳曲。
平寇,“今山西定襄县东南。”“旧曰定襄。……《元和郡县志》定襄县,本汉阳曲县,属太原郡。后魏末,移阳曲县于太原界,仍于此城置定襄县,属新兴郡。高齐省。武成帝移平寇县于此。隋开皇十年,移平寇于崞城,今代州崞县是也。……并置永安郡,《魏书?地形志》:后汉建安中,置新兴郡永安中,改永安郡。北齐郡县俱废,寻又移平寇县于此。按平寇县本在山西忻县西。《魏书?地形志》:平寇,真君七年,并三堆、朔方、定阳属焉。永安中,属永安郡。按《元和郡县志》秀容县下云:“后魏庄帝于今秀容县东十里置平寇县。”又于定襄县下云:“后魏置定襄县,高齐省,武帝移平寇县于此。”《北齐书范阳王绍仪传》:绍仪引兵南出,欲取并州。至新兴,而肆州已为周守。前队二仪同以所部降周。按后魏已改新兴郡为永安郡,定襄为旧永安郡治,时永安郡已废,故附耳。
(中华书局P880~881,1980年。)
③《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
雁门郡,“后周置肆州。开皇五年改为代州,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 统县五:雁门、繁畤、崞、五台、灵丘。
崞,“后魏置,曰石城县。东魏置廓州。有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寄山城。后齐废郡。改为北显州。后周废。开皇十年改县曰平寇。”
(中华书局P852,1973年)
徐文范《东晋南北朝舆地表》
开皇十年,“移平寇县自定襄县治崞山城,改石城县曰平寇。”
(《二十五史补编》第五册P6905,中华书局,1998年。)
《山西通志》卷二十九《府州厅县考》?忻州
定襄县。“永安二年,改新兴郡曰永安,治定襄如故。……北齐废,并省定襄。武成帝移平寇县于界内,仍置郡,为平寇县地。隋开皇十年,复移平寇于石城,又为秀窗口县地。”
(中华书局P2573,1990年。)
按:开皇三年(583年),雁门郡已废,平寇县应属肆州。五年(585年),肆州改为代州,平寇县仍属之。十年(590年),平寇县又移治于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