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陽曲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阳曲县 (simplified Chinese)
Yangqu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04 to 214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8.49081 E 112.94685 (geo data source: 95629)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阳曲县(前204年~214年)治所(王尚义/王杰瑜编写)
汉王三年(前204年),始置阳曲县,属太原郡①。东汉改属雁门郡②。治所在今定襄县晋昌镇③。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移治于今太原市尖草坪区阳曲镇④。
注:
①《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汉王)三年,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即绝河津,反为楚。汉王使郦生说豹,豹不听。汉王遣将军韩信击,大破之,虏豹。遂定魏地,置三郡,曰河东、太原、上党。”
(中华书局P372,1959年)
《汉书》卷一上《高帝纪》第一上
(汉王三年)九月,信等虏豹,传诣荥阳。定魏地,置河东、太原、上党郡。
《汉书》卷二十八上《志》第八上?地理上
太原郡,“秦置。有盐官,在晋阳。属并州。”县二十一:晋阳、葰人、榆次、中都、兹氏、狼孟、邬、盂、平陶、汾阳、京陵、阳曲、原平、祁、上艾、虑虒、阳邑、广武。
(中华书局P1551~1552,1962年)
按:阳曲县名始见于《汉志》。以西汉汉王三年(前204年)太原郡设置时作为阳曲县的始置年代。
②《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五
雁门郡,“秦置。洛阳北千五百里。”十四城:阴馆、繁畤、楼烦、武州、崞、平城、埒、马邑、卤城故属代郡、广武故属太原、原平故属太原、强阴。
(中华书局P3532,1962年)
按:阳曲县在《后汉志》中改属雁门郡,确切年代失载,今确定为东汉肇始的建武元年(25年)为其改属雁门郡的年代。
③《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山西二》?忻州
定襄城,“在县西南。刘句(有日字旁)曰:汉阳曲县故城也。后汉末,移阳曲于太原界,于故城置定襄县,属新兴郡,以处塞下遗民。晋因之。惠帝析置晋昌县。后魏真君七年,省晋昌入定襄。永安中,为永安郡治。高齐郡县俱废,唐改置定襄县于今治。”
(中华书局P1848,2005年)
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九河北上?肆州
平寇,“定襄县东南。旧曰定襄。并置永安郡,北齐郡县俱废,寻又移平寇县于此。……《北齐书?范阳王绍仪传》:绍仪引兵南出,欲取并州。至新兴,而肆州已为周守。前队二仪同以所部降周。按后魏已改新兴郡为永安郡,定襄为旧永安郡治,时永安郡已废,故附耳。”
(中华书局P881,1980年。)
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九《府州厅县考》?忻州
定襄县,“北魏真君七年,并九原、云中、晋昌三县属定襄,治阳曲故城,移新兴郡来治。永安二年,改新兴郡曰永安,治定襄县如故。”
(中华书局P2573,1990年)
《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中?忻州市?定襄县
阳曲县故城 [定襄县晋昌镇四周?汉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呈方形,现南墙、西墙、北墙部分残存,总长约1000米,残高1~6米。墙体夯筑,夯层厚0.09~0.12米。采集有泥质灰陶盆及绳纹板瓦等陶片。
(中国地图出版社P569,2006年。)
④《元和郡县志》卷十四?河东道四?忻州
定襄县,“本汉阳曲县,属太原郡。黄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曰阳曲。后魏末移阳曲县于太原界,仍于此城置定襄县,属新兴郡。”
(中华书局P401,1983年。)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九?河东道十?代州
定襄县,“本汉阳曲县,属太原郡。黄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曰阳曲。后汉末移阳曲县于并州太原县界,仍于此置定襄县属新兴郡。”
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九《府州厅县考》
定襄县,“后汉末,移阳曲于太原狼孟南界,徙定襄郡五县合为定襄县置此,隶新兴郡。”
(中华书局P2573,1990年)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建安)二十年春正月。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以为新兴郡。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并州。“灵帝末,羌胡大扰,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建安十八年,省入冀州。二十年,始集塞下荒地立新兴郡,后又分上党立乐平郡。魏黄初元年,复置并州,自陉岭以北并弃之,至晋因而不改。”州统郡国六,县四十五。
新兴郡魏置。统县五:九原、定襄、云中、广牧、晋昌。
(中华书局P428,1974年)
光绪《山西通志》卷五十四《古迹考》
“汉末新兴郡治九原城。……定襄今仍名定襄。……又定襄,汉改阳曲县故城也,后汉末移阳曲县于太原界,于故城置定襄县,属新兴郡,以处塞下遗民。”
(中华书局P3891,1990年)
按: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阳曲县南迁至今太原市阳曲镇,而定襄县由塞外徙治于阳曲故城,即今定襄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