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銅鞮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铜鞮县 (simplified Chinese)
Tongdi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396 to 62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6.59175 E 112.69598 (geo data source: 95504)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铜鞮县(396~621年)治所(王尚义/王杰瑜编写)
北魏皇始元年(396年)县治从今沁县城南六十里的古城村迁移于县南十里的古城村,属上党郡①。北魏延和二年(433年),属乡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属潞州。十六年(596年)属韩州。大业三年(607年),属上党郡②。义宁元年(617年),属义宁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属沁州③。唐武德五年(622),移治[角亥]水堡④。
注:
①《水经注疏》卷十?浊漳水
“铜鞮水又东,迳铜鞮县故城北,城在水南山中。”
守敬按:两汉、魏、晋县属上党郡,后魏属乡郡。《地形志》,铜鞮有铜鞮城,则县已徙。故城在今沁州东南。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二十?沁州
铜鞮故城,在州南。汉置铜鞮县,属上党郡。魏晋因之。后魏改属乡郡,《魏书?地形志》乡郡铜鞮县有铜鞮城。《水经注》铜鞮故城在铜鞮水南山下,晋大夫羊舌赤铜鞮伯华之邑,是后魏前尝移治也。
按:《水经注》、《大清一统志》并言铜鞮县尝于北魏前徙治。《魏书?地形志》亦曰:乡郡铜鞮有铜鞮城。至于何时徙治,徙治哪里,史志均未有载。据《魏书?地形志》言:并州,“皇始元年平,仍置。”而其时上党郡治所亦多次迁徙,故将铜鞮县徙治时间亦定于北魏皇始元年(396年)。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三?山西五
铜鞮废县,今州治。其旧城在今州南十里,中有宫阙台基,即春秋时晋之别宫也。……今县南四十里又有铜鞮故城,或以为隋、唐时县治此。宋太平兴国三年,于县之乱柳石围中置威胜军,寻移铜鞮县为军治。金仍为沁州治。元因之。明初省。今州城,元末筑。
(中华书局P1981,2005年)
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五《府厅州县考》
沁州。谨案:今州自金以前皆为铜鞮县,无沁州之名。其故城,《一统志》在州南四十里,《明志》在州南十里,皆目为羊舌封邑。据《水经注》,铜鞮水所迳故城在水南山中,今故县镇距县四十里,乃在水北,已不甚合。《太平纪》铜鞮城在县南十里,有晋别宫。而《元和志》则云铜鞮宫在县东十五里。《志》据唐县言,《纪》袭其文,而改东为南,据宋县言,尤为不合。惟以两书所言里至核之,知唐武德九年[当为“六年”之误]所移之县确在今故县镇。其铜鞮宫既在故县东十五里,则直北距今约三十里。《旧唐书》谓羊舌所邑在晋宫北二十里,汉置铜鞮县云云,是州南十里之故城又不为无据。惟唐志本之《上党记》,其文具见后汉志注,云“晋别宫,墟阙犹有,北城去晋宫二十里,羊舌所邑”,语殊诘屈。以《太平记》证之,“阙犹有”乃“犹存”之伪,窃疑“北城”当是“此城”之伪,即《水经注》之故城也。其城既在水南山中,去唐县当五六里,去铜鞮宫亦不过二十里。如此,则羊舌旧邑、秦汉旧县皆在今故县镇之南。而州南十里之故城或北魏所置,或即唐初徙治之水堡,又可推而知之。
(中华书局P2281-2282)
按:历史上铜鞮县治所经历了五次迁徙,史志言明的有三个点:州南四十里之古城村,州东南五十里之故县镇和今沁县治。北魏迁治于何地及唐武德五年水堡又在何地,史不具言,留下诸多疑团。从《读史方舆纪要》及光绪《山西通志》所载,似今沁县南十里亦有一处古城,但《读史方舆纪要》言曰晋之铜鞮宫,其实谬也。乾隆《沁州志》云:“古城在州南五十里故县镇东十六里。其城名号及建废代年不可考而至今基址犹存者,俗呼为古城村。村农艺地,率以城门口、城壕、城角等立名,当即春秋时铜鞮城也。……去此城而东不四五里,即羊?大夫墓。旧志及山西通志以此城及故县镇城合而为一,非也。” 光绪《山西通志》推论“而州南十里之故城或北魏所置,或即唐初徙治之[角亥]水堡,又可推而知之。”似有几分道理。今录之于斯,以备参佐。
②《魏书》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上第五
乡郡,“石勒分上党置武乡郡,后罢,延和二年置。” 领县四:阳城、襄垣、乡、铜鞮。
铜鞮,“二汉、晋属上党。有铜鞮城。”
(中华书局P2467~2468,1974年)
《北周地理志》卷九河北上
潞州,北周置。〈《周书?武帝纪》宣政元年春正月,分并州上党郡置潞州。领郡二:上党郡、乡郡。
乡郡,治乡。领县三:乡、铜鞮、阳城。
(中华书局P872~877,1980年)
《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
上党郡,后周置潞州。统县十:上党、长子、潞城、屯留、襄垣、黎城、涉、乡……。”
(中华书局P849,1973年)
《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上党郡,后周置潞州。“按州当废于大业三年。”
(《二十五史补编》第四册P4812,中华书局,1998年。)
③《旧唐书》卷三十九《志》第十九?地理二
沁州下,隋上党郡之沁源县。义宁元年,置义宁郡,领沁源、铜鞮、绵上,仍分沁源置和川,凡四县。武德元年,改为沁州。
(中华书局P1479,1975年)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河东道十一?威胜军?沁源县
义宁元年置义宁郡,领沁源、铜鞮、绵上,仍分沁源置和州凡四县。唐武德元年改为沁州,因沁水为名,二年分沁源置招远县,三年省招远县,六年以铜鞮属韩州,天宝元年改沁州为阳城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