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皮氏縣 (traditional Chinese)

皮氏县 (simplified Chinese)

Pishi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23 to 44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5.57609 E 110.66239 (geo data source: 95231)
part of:

河东郡 Hedong Jun from 23 to 219
平阳郡 Pingyang Jun from 220 to 445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皮氏县(23年~445年)治所 编写者:陈一风 刘玄更始元年(23年),延平县复名皮氏县,属河东郡。东汉因之①。魏属平阳郡,晋因之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更名龙门县,属高凉郡③。皮氏县治所在皮氏邑,即今山西河津县西阳村乡太阳堡村东④。 注: ① 《后汉书》卷十九?郡国志 河东郡,“安邑、杨、平阳、临汾、汾阴、蒲坂、大阳、解、皮氏、闻喜邑、绛邑……”(中华书局P3397,1965年。) 按:王莽所改延平县名重新恢复为皮氏的具体时间史无明文。据《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四年)二月……更始即帝位……建元曰更始……是时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月之间,遍于天下”。这年九月,王莽败亡,时天下当复汉旧名。因确定皮氏县名恢复年代为刘玄更始元年(23年)。 ②《晋书》卷十四?地理志 平阳郡,“故属河东,魏分立,统县十二:平阳、杨、端氏、永安、蒲子、狐讘、襄陵、绛邑、濩泽、临汾、北屈、皮氏”。 ③《魏书》卷一百六?地形志?东雍州?髙凉郡 龙门县,“故皮氏,二汉属河东,晋属平阳,真君七年改,属”。 又同书同卷,“南汾州北乡郡领县二:龙门、汾阴”。 《元和郡县志》卷十四?河东道?河中府?绛州 龙门县,“汉属河东郡,后魏太武帝改皮氏为龙门县,因龙门山为名,属北乡郡”。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六?河东道七?蒲州 龙门县,“汉属河东郡。按皮氏县在今县西一里八十步古皮氏城是也。后汉属郡不改。魏属平阳。晋不改。后魏太武改皮氏为龙门,以山为名,属北乡郡”。 按:《魏书》卷一百六地形志所记东雍州髙凉郡领龙门县与南汾州北乡郡所领龙门县当为同一县。之所以出现这种一地两出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当时时局动荡,魏廷为了安置流民,而增设了侨置州郡(参侯旭东《地方豪右与魏齐政治——从魏末启立州郡到北齐天保七年并省州郡县》,《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王仲荦《北周地理志》作过很具体精当的解释:“盖后魏孝文帝分龙门置高凉县,后又置高凉郡领高凉、龙门二县。此高凉县在汾水南岸,今山西稷山县东南。大统四年,西魏略定汾绛高凉郡、高凉县皆为西魏之境。而高凉郡之龙门县,在汾水北岸,则在东魏界内。时泰州北乡郡及汾阴县,本在汾水南岸者,亦沦没于西魏,而其民户或有北渡汾水北岸者,东魏乃侨置北乡郡汾阴县于龙门县界,而以龙门县改隶北乡郡。故知(《魏书》)地形志高凉之龙门县亦即北乡之龙门县,非同时有二龙门县也”,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九河北上龙门郡,中华书局P789, 1980年。 另《隋书》卷三十?地理志?河东郡 龙门县,“后魏置,并置龙门郡”。 《旧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河东道?河中府 龙门县,“汉皮氏县,后魏改为龙门”。 《明一统志》卷二十?平阳府 河津县,“汉属河东郡,魏晋皆属平阳郡,后魏改龙门县及置龙门郡”。 均谓北魏改皮氏县为龙门县时并置龙门郡,但是据《魏书》卷一百六地形志记载,南汾州龙门郡领县二,一为西太平,一为汾阳。故龙门县设置龙门郡是北周时候的事,参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九河北上龙门郡,中华书局P789, 1980年。 ④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九?河北上?龙门郡 龙门县,“(治所)今山西河津县西二里”。(中华书局P789,1980年)。 《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下?运城市?河津县 太阳堡城址,“阳村乡太阳堡村东约300米?……相传为战国时皮氏城”。(中国地图出版社P1053, 2006年。) 《山西省历史地图集》西汉政区图 “皮氏县:今名河津市西太阳村”。(中国地图出版社P23,2000年。)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