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雁門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雁门县 (simplified Chinese)
Yanmen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98 to 1262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9.06039 E 112.94904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雁门县(598~1262)治所 王尚义/马晓东/王杰瑜编写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广武县为雁门县,为代州治。大业三年(607年),为雁门郡治①。唐武德元年(618年),为代州治。天宝元年(742年),为雁门郡治。乾元元年(758年),为代州治②。宋、金因之③。蒙古中统四年(1263年),并入代州④。
注:
①《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 雁门郡,“后周置肆州。开皇五年改为代州,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五:雁门、繁峙、崞、五台、灵丘。雁门,“旧曰广武,置雁门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曰雁门。大业初置雁门郡。”(中华书局P852,1973年)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十四 代州,“隋开皇初郡废,五年始改(肆)州为代州,置总管府。十八年改广武县曰雁门县,大业初府废改州,仍为雁门郡。”
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九《府州厅县考》代州,“隋开皇五年废郡,改代州,置总管府。十八年,改广武为雁门县。大业三年,总管府废,仍置雁门郡,领雁门、繁畤、崞、五台、灵邱五县。”(中华书局P2582,1990年)
按: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广武县改名为雁门县,时仍属代州。大业三年(607年),全国改州为郡,改代州为雁门郡,雁门县仍为郡治。
②《旧唐书》卷四十三《志》第十九?地理二?河东道三 河东道代州中都督府,隋为雁门郡。武德元年,置代州总管,管代、忻、蔚三州。代州领雁门、繁畤、崞、五台四县。(中华书局P1483,1975年)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九《州郡九》?古冀州下 代州,“今理雁门县”。秦为太原、雁门二郡之境,汉因之,后汉及晋亦同。后魏置梁城、繁畤二郡。后周置肆州。隋文帝改为代州;炀帝初州废,置雁门郡。大唐为代州,或为雁门郡。今郡城,后魏所置。领县五:雁门,“汉广武县故城在西南。”
③《宋史》卷八十六《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河东路 代州,上,雁门郡,防御。景德二年,废唐林县。旧置沿边安抚司。县四:雁门、崞、五台、繁畤。(中华书局P2131~2133,1977年)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九?河东道十?代州 代州:雁门郡,今理雁门县。“唐武德元年置代州总管,管代、忻、蔚三州。代州领雁门、繁畤、崞、五台四县。……天宝元年改为雁门郡,依旧为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雁门郡依旧为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代州。”元领县五:雁门、五台、崞县、繁畤、唐林。雁门县,“后魏改属雁门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肆州,为代州,县属不改。十八年改广武县为雁门县,避太子之讳也。”
《金史》卷二十六《志》第七?地理下?河东北路 代州,中。宋雁门郡防御,天会六年置震武军节度使。贞祐二年四月侨置西经略司,八月罢。县五:雁门 倚。崞 倚。五台,贞祐四年三月升为台州。广武,贞祐三年七月来属。繁畤,贞祐三年九月升为坚州。(中华书局629~633,1975年)
④《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一 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冀宁路,上。唐并州,又为太原府。宋、金因之。元太祖十三年,立太原路总管府。大德九年,以地震改冀宁路。领司一、县十、州十四。州领九县。代州,下。 唐置代州总管府。金改都督府。元中统四年,并雁门县入州。(中华书局P1377~1379,1976年)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山西二》?代州 雁门废县,“今州治。汉广武县地,属太原郡地,东汉改属雁门郡。三国魏黄初二年,徙雁门郡南度勾注,治广武县。隋开皇十八年,以太子广讳,改曰雁门。唐、宋因之。元废。宋白曰:后汉雁门郡理阴馆,今勾注山北下馆城是。魏文帝丕移雁门郡南度勾注,治广武县,今州西广武故城是。后魏明帝诩,又移置广武东古上馆城内,今州城是也。”(中华书局P1850,2005年。)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十四 代州,“元仍曰代州,中统四年省雁门县入州,属冀宁路。
雍正《山西通志》卷五《沿革三》代州,“隋开皇五年废郡改代州,置总管府。十八年改广武为雁门县。……中统四年省雁门县入代州。”
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九《府州厅县考》代州,“(开皇)十八年,改广武为雁门县,领大业三年,总管府废,仍置雁门郡,领雁门、繁畤、崞、五台、灵邱五县。……天宝元年,改置雁门郡,隶河东道,管兵四千人,领雁门、五台、崞、繁畤、唐林五县,雁门为上县。乾元元年,复为代州。……宋为上州,……统雁门、五台、崞、繁畤四县,隶河东路。金为中州,隶河东北路。……中统四年,省雁门县入代州。”(中华书局P2582,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