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平城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平城县 (simplified Chinese)

Pingcheng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221 to 13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40.10574 E 113.30753 (geo data source: 95014)
part of:

雁门郡 Yanmen Jun from -221 to -200
雁门郡 Yanmen Jun from -199 to 13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平城县(前221~13年)治所。编写者:王尚义、王杰瑜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属雁门郡①。治今大同市北门外②。西汉因之③。王莽新天凤元年(14年),更名平顺县④。 注: ①《史记》卷六《秦本纪第六》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中华书局P239,1959年。) 按:据《汉书?高帝纪》记载,汉王六年“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候喜为代王”,又将《汉书?地理志》中在三郡地辖县(包括定襄郡,本从云中郡分出)相加共55县,减去汉景帝时新置的阴馆县,为54县,与秦遗53县基本相符,故确定三郡辖县均为承秦之县。另据《史记》载,前222年,王贲攻代,代亡。无雁门郡被攻占的记载。以代,雁门地相连属,雁门入秦当在代亡之后,因此确定雁门郡置于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平城县亦为秦县,兹以雁门郡所置之年为置县之始年。 ②《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四?山西六?大同府平城废县,“府东五里。州东南。相传秦汉时旧县也。”(中华书局P1994,2005年。)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九?大同府?古迹 平城故城。“在大同县东。《史记?汉高祖本纪》:七年匈奴攻韩王信,因与信因与谋反,高祖自往击之,至平城。匈奴围平城七日而后罢去。……《城邑考》:今大同城东五里无忧陂上有平城外郭,南北宛然,相传后魏时故址。旧志:平城有三,皆在冀北:一曰平城,汉高被围之所,为今大同;一曰新平城,拓?猗庐所筑,在今山阴县北;一曰小平城,秦?驚所?者,今朔州城小平城。” 《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中?大同市?城区 平城县故城 [北门外?汉代]汉平城县在《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等文献中均有记载,是大同市城区城建史上有确切史料记载的最早城址,北魏、唐、辽、金、明等各朝代,在此基址上均有建设,地面现存遗址主要分布于大同市区御河两岸,今操场城至大同火车站一带。文化层厚约0.2~1.5米。在操场城东、北、西三面及府城北墙中段,发现有早中晚三期城墙相贴相靠的叠压现象。早期墙体在地表基宽1.5米,残高2~5米,夯层厚约0.07~20米。采集绳纹釜、钵、豆、碗等陶器残片及云纹瓦当、绳纹瓦等。2003年5月在操场城东侧大同四中发现北魏大型夯土台基建筑遗址,夯土台基下发现有汉代地层。(中国地图出版社P76,2006年。) ③《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雁门郡,“秦置。句注山在阴馆。莽曰填狄。属并州”。县十四:善无、沃阳、繁畤、中陵、阴馆、楼烦、武州、浧陶、剧阳、崞、平城、埒、马邑、强阴。平城,“东部都尉治,莽曰平顺。”(中华书局P1621,1962年。) ④《新莽职方考》填狄郡。汉雁门郡,旧领县十四。平顺,“汉平城”。(《二十五史补编》[二]P1746,中华书局,1998年。) 按:据《汉书?王莽传》:“天凤元年……,其后,岁复变更,一郡至五易名,而还其故,吏民不能纪,每下诏书,辄系其故名……。” 据此平城县更名年代定为天凤元年(14年)。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