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弘農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弘农县 (simplified Chinese)
Hongno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114 to 486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4.65502 E 110.92898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弘农县 前114—486年 今河南灵宝北王垛村。
汉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弘农郡治(1),天凤元年(14年)右队郡治,更始元年(23年)复为弘农郡治(2)。东汉、西晋同(3)。北魏始光三年(426年)入魏(4),太和十一年(487年)改为恒农县(5)。治今河南灵宝北王垛村(6)。
注:
(1)《汉书》卷6《武帝纪》:元鼎三年,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县。卷28上《地理志上》:弘农郡,武帝元鼎四年置,莽曰右队;弘农。(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册,183页;6册,1548-9页)《水经注疏》卷4《河水》:汉武帝元鼎三年徙关于新安县,以故关为弘农县,弘农郡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上册,333-5页)按:《武帝纪》元鼎三年置弘农县,《地理志》四年置弘农郡,《水经注》三年置县,弘农郡治;县、郡应同置,今据《本纪》、《水经注》作元鼎三年置弘农郡、县。
(2)《汉书》卷99中《王莽传中》:天凤元年,分三辅为六尉部,河东、河内、弘农、河南、颍川、南阳为六队郡。(12册,4136页)今作此年改,王莽败亡复故。
(3)《后汉书志》21《郡国志二》:弘农郡,弘农。(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01页)《晋书》卷14《地理志上》司州弘农郡,弘农。(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16页)
(4)《魏书》卷4《世祖纪》:始光三年,宋兵将军周几率洛州刺史于栗磾袭陕城。(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册,71页)《清嘉庆一统志》卷221《陕州二?古迹》:陕县废县,后魏始光三年遣将军周畿等袭夏陕城,宏农太守曹达弃城走,自是遂为宏农郡治。(《四部丛刊续编》80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
(5)《魏书》卷106《地形志中》:义州,兴和二年置;恒农郡,兴和中置;恒农,兴和中置。颍州,孝昌四年置,武泰元年陷,武定七年复;西恒农、陈南二郡,萧衍置,魏因之;恒农。陕州,太和十一年置,治陕城,八年罢,天平初复,后陷;恒农郡,以显祖讳,改曰“恒”;西恒农郡,恒农。荆州,恒农郡,国,恒农。陕中,北陕,二汉、晋 曰陕,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488、2562、2631、2631页)《元和郡县志》卷6《河南道二》:陕州,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置陕州,以显祖献文帝讳“弘”,改为恒农郡。虢州,后魏以献文帝讳“弘” 改为恒农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155-6、162页)《太平寰宇记》卷6《虢州》:后魏避献文讳,改为恒农郡。至太和十一年,移郡理陕城。(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册,108页)《元和志》、《寰宇记》“弘”改“恒”时间含义不同,今从《元和志》太和十一年置陕州时改,郡、县名当同改。
(6)《水经注疏》卷4《河水》:门水又北迳宏农县故城东,城即故函谷关校尉旧治处也。汉武帝元鼎三年徙关于新安县,以故关为弘农县,弘农郡治,王莽更名右队,其水侧城北流,而注于河。《元和郡县志》卷6《河南道二》:陕州灵宝县,函谷故城在县南十里,秦函谷关城,汉弘农县也,浢津,在县西北三里。虢州弘农县,大业二年省,三年复于今湖城县西南一里置,寻移就郡理,其年移郡于鸿胪川,即今县是也。(上册,158、162页)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在中游的侧蚀》:《水经注》宏农县,故址在今旧灵宝城南十里王垛村。(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河山集》二集,133页)《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灵宝县,函谷关城址,北坡头乡王垛村东,秦、汉。东、西、南墙墙基尚存,东北角及南墙一段保存较好。墙宽约12米,残高1-3米(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354-5页)《河南省地名词典》:灵宝县,城关镇,1959年县城迁此;坡头,城关镇县北10公里,北坡头乡驻地。(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100页)则宏农故址在今河南灵宝北之北坡头乡王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