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黽池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黾池县 (simplified Chinese)
Minchi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190 to 539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4.38139 E 111.60287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黾池县 190—539年 今河南洛宁西十里左右
约东汉初平元年(190年)迁蠡城,属弘农郡(1)。晋、北魏同(2),约东魏兴和二年(540年)改为南渑池(3)。治今河南洛宁西十里左右(4)。
注:
(1)《后汉书志》21《郡国志二》:弘农郡,领黾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01页)《太平寰宇记》卷5《河南道五》:渑池县,《周地图记》曰,魏贾逵为令时,县理蠡城。《四夷郡国县道记》云,曹魏移于今福昌县西六十五里蠡城。大统十一年又移于故渑池县为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册,70页)按:何时迁蠡城,未载具体年代,据《三国志》卷15《魏志?贾逵传》高干反时,渑池寄治蠡城。(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册,481页)又《资治通鉴》卷64 汉献帝建安九年,高干降曹操;卷64十一年,平高干。(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5册,2056、2066页)则东汉建安九年至十一年前后,渑池明确治蠡城,今作东汉末,全国大乱,献帝即位,迁蠡城。
(2)《晋书》卷14《地理志上》司州河南郡,领黾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16页)《太平寰宇记》卷5《河南道五》:渑池县,后魏初犹属弘农郡。
(3)《魏书》卷106《地形志上》:义州宜阳郡,兴和中置;南渑池,兴和中置。(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488页)按:兴和仅四年,今取二年。
(4)《水经注疏》卷15《洛水》:又东北过蠡城邑之南,城西有坞水,出北四里,山上原高二十五丈,故黾池县治,南对金门坞,洛水右会金门溪水,又东黍良谷水入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中册,1298页)《太平寰宇记》卷5《河南道五》:渑池县,秦、赵所会之地,汉为县,属弘农郡。今县西十三里即秦、赵所会城犹存。汉为县,理城此城西三里,今无基迹。《周地图记》曰魏贾逵为令时,县理蠡城。《四夷郡国县道记》云,曹魏移于今福昌县西六十五里蠡城。大统十一年又移于故渑池县为理。乾隆《河南府志》卷13《山川志七》郦注南对金门坞,则蠡城当在邻居永宁县北矣;注记城西坞水,即今永宁西十里嶕峣涧水,曰水出北四里,山上则蠡城,当在嶕峣山南四里;道元所谓金门溪水,其东水犹名黍良谷水。按:1914年改永宁为洛宁;金门溪水,今名金门涧,其东一水,清代也仍旧名黍良谷水,其地与今洛宁附近形势相合;福昌在今宜阳县西,其名尚存,至今洛宁直距约23公里强,加再西十里,与《寰宇记》引《四夷郡国县道记》里数大致相符,《河南府志》之说可从,据此,治于蠡城之渑池应在今河南洛宁西十里左右,洛河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