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新安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新安县 (simplified Chinese)
Xinan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49 to 603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4.74057 E 111.83010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新安县 前249—603年 今河南义马市西南古新安城遗址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置,属三川郡,汉高帝二年(前205)属河南郡,元鼎四年(前113年)属弘农郡,新莽天凤元年(14年)属右队郡,更始元年(23)复属弘农郡(1)。东汉同(2),西晋属河南郡(3)。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为新安郡治,十九年(495年)罢郡属河南尹,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又为新安郡治(4)。隋开皇三年(583年)属洛州,十六年(596年)属谷州,仁寿四年(604年)徙于阎韩城(5)。治今河南义马市西南古新安城遗址(6)。
注:
(1)秦封泥有“新安丞印”。(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88页)史念海《秦县考》作秦县。(《禹贡半月刊》,7卷6、7合期,1937年,282页)《史记》卷5《秦本纪》:庄襄王元年,初置三川郡。(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册,170、219页)作与郡同置。《汉书》卷1上《高帝纪一》:二年,置河南郡。卷28上《地理志上》:弘农郡,武帝元鼎四年置,莽曰右队。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册,33页;6册,1549、1555页)卷99中《王莽传中》:天凤元年,分三辅为六尉部,河东、河内、弘农、河南、颍川、南阳为六队郡。(12册,4136页)今作此年改,王莽败亡复故。
(2)《后汉书志》21《郡国志二》:弘农郡,领新安。(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01页)
(3)《晋书》卷14《地理志上》司州河南郡,领新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15页)
(4)《魏书》卷106《地形志中》:洛州河南郡、新安郡。新安郡,天平初置。(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548页)天平初,作元年。
(5)《隋书》卷30《地理志中》:河南郡,旧置洛州,大业初,改曰豫州;新安,开皇十六年置谷州,仁寿四年州废,又废新安入东垣。大业初,改名新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34页)《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17:新安县,隋开皇四年省东垣入新安,十六年置谷州以领县,仁寿四年州省,以县属豫州,改旧东垣为新安,徙于阎韩城。(复旦大学藏本)
(6)《史记》卷7《项羽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新安故城,在洛州澠池县东十三里,汉新安县城也。即阬秦卒处(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册,310页)贺次君《括地志辑校》引诸书,“一”当作“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16页)《水经注疏》卷16《谷水》载,自上游向下游(大致自西向东),先经新安县,再经缺门山。(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中册,1366-7页)缺门山在今新安西铁门镇。《水经注》资料断限,约在在正光二年到四年(521-3年)间,十年后为东魏,一百五十年后为隋,参照《水经注》、《括地志》二书记载,当时在古新安,在渑池东,今新安西。《清嘉庆一统志》卷206《河南府二?古迹》:新安故城,在渑池县东。隋仁寿四年,废入东垣,故城遂废。(《四部丛刊续编》76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文物单位简介,义马市,新安故城,千秋乡石河村,秦、汉。城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地表城垣已毁,断崖处偶可见夯土层。城内曾发现陶水管道,大量板瓦、筒瓦、陶鼎、罐、豆、壶、盆等残片。(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369页)《河南省地名词典》义马市,千秋,市东南2.4公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354页)按:1981年析渑池县部分地置义马市,其地在今`渑池东,新安铁门镇西。乾隆《河南府志》卷14《山川志》渑池志,新安故城,在治东十五里搭泥镇。今渑池县东塔泥至义马市西南古新安城遗址直距约4公里,《府志》以大聚落为指标,也基本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