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宜陽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宜阳县 (simplified Chinese)
Yiya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49 to 617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4.49863 E 111.92500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宜阳县 前249—617年 今河南宜阳西韩城镇
周县,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属三川郡,汉高帝二年(前205)属河南郡,元鼎四年(前113年)属弘农郡,新莽天凤元年(14年)属右队郡,更始元年(23)复属弘农郡(1)。东汉、西晋同(2)。北魏同,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宜阳郡治(3)。隋开皇三年(583年)属洛州,大业元年(605年)属豫州,三年(607年)属河南郡,义宁二年即武德元年(618年)为宜阳郡治,并改置为福昌县(4)。治今河南宜阳西24公里之韩城镇(5)。 汉高帝二年(前205)属河南郡,新莽天凤元年(14年)改名中亭(1)。治今河南偃师缑氏东南滑国故城一带(2)。
注:
(1)秦封泥有“宜阳之丞”。(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89页)史念海《秦县考》作秦县。(《禹贡半月刊》,7卷6、7合期,1937年,282页)《史记》卷5《秦本纪》:庄襄王元年,初置三川郡。(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册,219页)《汉书》卷1上《高帝纪一》:二年,置河南郡。卷28上《地理志上》:弘农郡,武帝元鼎四年置,莽曰右队。河南郡,故秦三川郡。(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册,33页;6册,1549、1555页)卷99中《王莽传中》:天凤元年,分三辅为六尉部,河东、河内、弘农、河南、颍川、南阳为六队郡。(12册,4136页)今作此年改,王莽败亡复故。
(2)《后汉书志》21《郡国志二》:弘农郡,领宜阳。(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01页)《晋书》卷14《地理志上》司州弘农郡,领宜阳。(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16页)
(3)《魏书》卷106《地形志中》:义州,兴和二年置;宜阳郡,兴和中置,首县宜阳,兴和中置。(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488页)兴和已属东魏,北魏当仍旧,今作与郡同年改。
(4)《隋书》卷30《地理志中》:河南郡,旧置洛州,大业元年改曰豫州;领宜阳。(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34页)《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河南府,福昌,隋宜阳县,义宁二年置宜阳郡,武德元年,改熊州之宜阳为福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421-4页)《新唐书》卷38《地理志二》:河南府,本洛州,开元元年为府。福昌,武德二年更宜阳曰福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982-3页)《唐会要》卷70《州县改置上》:武德元年改熊州故宜阳为福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下册,1479页)按:福昌置年,记载不一,今据《旧唐志》、《会要》。
(5)《水经注疏》卷15《洛水》:洛水又东,迳一全坞南,又东迳宜阳县故城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中册,1301-4页)《史记》卷4《周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故韩城,一名宜阳城,在洛州福昌县东十四里,即韩宜阳县城也。(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册,161页)《清嘉庆一统志》卷206《河南府二?古迹》:福昌故城,在宜阳县西,本故一全隖城。县志,今有福昌集,在县西六十里。宜阳故城,旧志在县西五十里(《四部丛刊续编》76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清宜阳同今县,则唐福昌县在西,古宜阳县在东,相差十里左右(历代尺度不同)。《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宜阳县,宜阳故城,韩城镇宜水东,引《中原文物》1988年第3期,部分夯土城墙湮入地下,地上墙一般高1-5米,北城墙高7-10米,已找到北门和东门址。(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137页)《河南省地名词典》:宜阳县,韩城镇,县西24公里,为战国韩城地故名;福昌,县西27公里。唐在此置福昌县。(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122页)与文献、考古遗址相合,则古宜阳在今河南宜阳西24公里之韩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