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修武縣 (traditional Chinese)
修武县 (simplified Chinese)
Xiuwu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621 to 1072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5.23120 E 113.43484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修武县 621--1072年 今河南修武
唐武德四年(621年)由浊鹿城仍移治西修武故城,属殷州,贞观元年(627年)属怀州,天宝元年(742年)属河内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怀州(1)。五代同,宋熙宁六年(1073年)省入武陟(2)。治今河南修武(3)。
注:
(1)《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怀州,其后(武德二年),于修武县东北故浊鹿城立涉州;贞观元年,以废殷州修武、获嘉、武陟来属;天授元年,改为河内郡,乾元元年,复为怀州。获嘉,武德四年于县置殷州,领获嘉、武德、武陟、修武、新乡、共城五县。贞观元年,省殷州,以获嘉、武陟、修武属怀州,新乡、共城属卫州。修武,古名也,隋因之。武德二年,李原德以县东北浊鹿城归顺,因置陟州及修武县。四年,贼平,改为武陟,废陟州。以修武属殷州,仍移县治于隋故修武城。贞观元年,省殷州,修武属怀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489-90页)《新唐书》卷39《地理志三》:怀州河内郡,获嘉,武德四年以获嘉、武陟、修武、新乡、共城置殷州,并置博望县;贞观元年州废,以获喜、武陟、修武来属。修武,武德二年,河内民李厚德以浊鹿城来降,置陟州,并置修武县。四年徙县治故修武,更修武曰武陟,别置修武县;是年州废,隶殷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1010页)《太平寰宇记》卷53《河北道二》:怀州修武县,东魏置西修武县,寻省。高齐天保七年自今获嘉县移修武于西修武故城;隋大业十年又移于永桥,即今武陟县,其城又空,复移于今县东北浊鹿故城;唐武德六年又移修武于废西修武故城,即今理。(清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刊本)按:《两唐志》武德四年移故修武,《寰宇记》作六年移废西修武故城(即故修武),如依《寰宇记》,则以修武为武陟亦当在六年,与《两唐志》武德四年已见武陟矛盾,今从《两唐志》。又《资治通鉴》卷204唐天授元年:敕改州为郡,或谓太后曰:陛下始革命而废州,不祥。太后遽追止之。(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14册,6468页)太后即武则天,天授改国号为周,去州为郡,周、州同音,故认为不吉利;《旧唐书》卷7《睿宗纪》景龙四年(710年)两见怀州,(1册,153、155页)在天授元年(691年)后,则改州为郡旋即停止施行,今作天宝元年改。
(2)《宋史》卷86《地理志二》:河北西路怀州修武“熙宁六年,省为镇入武陟。元祐元年复。”(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28页)《元丰九域志》卷2《河北西路》:怀州,熙宁六年,省修武县为镇入武陟。(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上册,81页)
(3)《太平寰宇记》卷53《河北道二》:怀州修武县,唐武德六年又移修武于废西修武故城,即今理。民国《修武县志》卷1《舆地?沿革》:唐复置于隋故城,则知隋、唐皆在西修武城也。《寰宇记》编于宋人,正与现今县治合,嗣是未闻改易,是今县治即系西修武城。(《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487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册,56页)按:修武县,民国迄今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