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新鄭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新郑县 (simplified Chinese)
Xinzhe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96 to 191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4.39732 E 113.71909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新郑县 596--1911年 今河南新郑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属管州,大业二年(606)属郑州,三年(607年)属荥阳郡(1)。唐武德四年(621年)属管州,贞观元年(627年)属郑州(2),天宝元年(742年)属荥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郑州(3)。五代梁、唐、晋、汉、周同,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废州以县属开封府,元丰八年(1085年)复属郑州(4),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属颍顺州,二十四年(1184年)属钧州(5)。蒙元不改(6),明隆庆五年(1571年)改属开封府(7)。清雍正二年八月癸巳(1724年)属禹州直隶州(8),十二年八月辛酉(1734年)属许州(9),乾隆六年十二月丁未(1742.1.22)复属开封府(10)。至1911年不变(11)。治今河南新郑(12)。
注:
(1)《隋书》卷30《地理志中》:荥阳郡,旧郑州,开皇十六年置管州,大业初复曰郑州。新郑,后魏废,开皇十六年复,大业初并宛陵县入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35-6页)《元和郡县志》卷8《河南道四》:郑州,隋开皇三年改荥州为郑州,十六年,分置管州。大业二年,废郑州,改管州为郑州。新郑“隋开皇十六年重置,属郑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202、205页)
(2)《新唐书》卷38《地理志二》:郑州荥阳郡,武德四年置,治虎牢城。贞观七年徙治管城。管城,武德四年以管城、中牟、原武、阳武、新郑置管州,并置须水、清池二县。贞观元年州废,省须水、清池,以管城、原武、新郑来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987页)
(3)《旧唐书》卷42《职官志一》:天宝元年二月,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至德二载十二月敕:“罢郡为州,复以太守为刺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6册,1790页)按:《地理志》多作乾元元年改。
(4)《宋史》卷85《地理志一》京西北路郑州。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15页。
(5)《金史》卷25《地理志中》南京路钧州领阳翟、新郑。(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册,595页)
(6)《元史》卷59《地理志》:河南江北行省钧州“金改颍顺州,又改钧州。至元二年,又割郑州密县来属。”领三县:阳翟、新郑、密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册,1403页。)赵万里校辑《元一统志》卷3: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汴梁路郑州“金天眷二年复为郑州。壬辰归国朝不改。旧领管城、荥阳、汜水、河阴、原武、新郑、《金史?地理志》郑州领县七,无新郑县。密、荥泽八县。”“后割出新郑、密二县属钧州。”(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上册,225页)今从《金志》、《元志》。
(7)《明史》卷42《地理志三》:开封府。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979页。
(8)《清世宗实录一》卷23: 雍正二年八月癸巳,开封府密县、新城(按当作郑)二县分隶禹州。(《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7册,373页)
(9)《清世宗实录二》卷146: 雍正十二年八月辛酉,开封府所属密县、新郑二县俱隶许州。(《清实录》8册,821页)
(10)《清高宗实录二》卷157: 乾隆六年十二月丁未,其禹州、密县、新郑仍归开封府管理。(《清实录》10册,1242页)
(11)内政部编《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126页。
(12)《文汇报》1962年4月19日、《人民日报》5月10日报导,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发现郑韩故城,也即秦汉以后新郑县,故城主体在今新郑县外围。又见《20世纪河南考古发现与研究》。(河南开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429-35页)《清嘉庆一统志》卷187《开封府二?古迹》:新郑故城“《括地志》故城在洧水北,今在水南三里。”(商务印书馆,1934年,《四部丛刊续编》69册)按:城址变化均在原城附近,1994年新郑县撤县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