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密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密县 (simplified Chinese)
Mi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616 to 60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4.50299 E 113.35732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密县 616--605年 今河南密县老城
隋大业十二年(616)复置,属荥阳郡(1)。唐武德三年(620年)密州治,四年(621年)属郑州,龙朔二年十二月二十日(663.2.3)属洛州(2),开元元年(713年)属河南府(3),五代梁、唐、晋、汉、周不改,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属郑州,宣和二年(1120年)复属河南府(4)。约金天眷二年属郑州(5),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属钧州(6),明万历三年(1575年)属禹州(7)。清顺治元年(1644年)属开封府(8),雍正二年八月癸巳(1724年)属禹州直隶州(9),十二年八月辛酉(1734年)属许州(10),乾隆六年十二月丁未(1742.1.22)复属开封府(11)。至1911年不变。治今河南密县老城(12)。
注:
(1)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卷3:荥阳管城,按隋有密县,志例以大业三年为断,故此县不载。(《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77页)《元和郡县志》卷5《河南道一》:河南府密县“汉属河南郡,隋大业二年废,十二年又置。武德三年,于此置密州,四年废州,以县属郑州,龙朔二年割属河南府。(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135页)《太平寰宇记》卷5《河南道五》:河南府密县“汉为县,属河南郡,后汉卓茂理此。今县东南三十里有古密城,即汉理所,兼有桌茂祠尚存。晋太和二年分河南置阳翟郡(按当作荥阳郡),以密县属焉。高齐文宣帝移理于今县东四十里,故密县城为理。后周属荥州,隋属郑州,大业十二年又移于今理,即古法桥堡城。唐武德三年于此置密州,四年州废,以县属郑州,却隶河南府。”(清光绪八年,金陵书局本)
(2)《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河南府密,隋县,武德三年,置密州,四年废,县属郑州,龙朔二年,割属洛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425页)《新唐书》卷38《地理志二》略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983-4页。《唐会要》卷70《州县改置上》:河南府密县,“龙朔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自郑州割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下册,1480页)按:龙朔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为663.2.3。
(3)《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开元元年十二月,改洛州为河南府。(1册,172页)
(4)《宋史》卷85《地理志一》京西北路河南府。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15页。
(5)《金史》卷25《地理志中》南京路郑州领密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册,597页))赵万里校辑《元一统志》卷3: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汴梁路郑州,宋建为西辅,金天眷二年复为郑州。(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上册,225、227页)按:北宋属河南府,今作此年属郑州。
(6)《元史》卷59《地理志》河南江北行省钧州,“元至元二年,又割郑州密县来属。”(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册,1403页)
(7)《明史》卷42《地理志三》:河南禹州,元曰钧州。洪武初,以州治阳翟县省入。万历三年四月避讳改曰禹州。领县一,密。(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981页)
(8)《清嘉庆一统志》卷186《开封府一?建置沿革》:密县,本朝初属开封府。(商务印书馆,1934年,《四部丛刊续编》68册)
(9)《清世宗实录一》卷23: 雍正二年八月癸巳,开封府密县、新城(按当作郑)二县分隶禹州。(《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7册,373页)
(10)《清世宗实录二》卷146: 雍正十二年八月辛酉,开封府所属密县、新郑二县俱隶许州。(《清实录》8册,821页)
(11)《清高宗实录二》卷157: 乾隆六年十二月丁未,其禹州、密县、新郑仍归开封府管理。(《清实录》10册,1242页)
(12)《清嘉庆一统志》卷187《开封府二?古迹》:“《寰宇记》今县东南三十里有古密城,即汉理所;高齐文宣移理于今县东四十里,故密县古城;大业十二年又移于今理,即古法桥堡城。”(69册)《密县志》1编《建置区划》:老县城古称法桥堡,隋大业十二年(616年)为县治,经历代修复,至清末仍存。新县城位于老县城东北侧,1994年开始筹建,1979年初具规模。(河南开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47-8页)1994年改密县为新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