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密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密县 (simplified Chinese)
Mi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05 to 55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4.44397 E 113.49292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密县 前205--555年 治今河南密县东南大隗镇故城
约汉高帝二年(前205年)置,属河南郡(1)。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属河南尹(2),三国魏初同,约正始三年(242年)属荥阳郡,约十年(249年)复属河南尹,晋泰始二年(266)又属荥阳郡(3)。东晋及十六国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并同(4),北魏不改(5)。约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移治。治今河南密县东南大隗镇故城(6)。
注:
(1)《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上》:“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属县有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555-6页)卷1《高帝纪上》:二年“河南王申降,置河南郡。”
(2)《后汉书志》19《郡国志一》河南尹。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389-90页。
(3)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1作荥阳别立郡,领有密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823页。)《水经注疏》卷7《济水》:魏正始三年,岁在甲子,被癸丑诏书,割河南郡,自巩、阙以东,创建荥阳郡,李胜字公昭为郡守。(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上册,668-9页)《三国志》卷9《魏志?曹真传》裴松之引《魏略》李胜字公昭,骆谷之役,司马宣王不悦于胜,累迁荥阳太守、河南尹,为尹岁余,后为荆州刺史,未及之官而败。卷21《傅嘏传》:正始时,拜荥阳太守,不行。按:据本传骆谷之役发生在正始五年,九年,李胜为荆州刺史;十年,李胜处死。(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册,290、282、285页;3册,624页)又据《傅嘏传》三国魏正始时有荥阳郡,但《晋书》卷14《地理志上》司州荥阳郡,领密县,说:泰始二年(266年)置荥阳郡,(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16页)则三国魏置后复废,癸丑诏书作正始三年置,据上十年可能郡废,晋又置郡,密县复属。
(4)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卷2;《十六国疆域志》卷1、2、3、4、12。《二十五史补编》,3册,3605;4091、4102、4124、4139、4194页。
(5)《魏书》卷106《地形志中》荥阳郡。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537页。
(6)《太平寰宇记》卷5《河南道五》:河南府密县“汉为县,属河南郡,后汉卓茂理此。今县东南三十里有古密城,即汉理所,兼有桌茂祠尚存。晋太和二年分河南置阳翟郡,以密县属焉。高齐文宣帝移理于今县东四十里,故密县城为理,后周属荥州,隋属郑州,大业十二年又移于今理,即古法桥堡城。唐武德三年于此置密州,四年州废,以县属郑州,却隶河南府。”(清光绪八年,金陵书局本)清嘉庆《密县志》卷6《山水志?古迹》:“法桥堡城,《太平寰宇记》隋大业间移治,即今理。”卷7《建置志?城市》:密县城,西汉时置,两晋因之。至魏属广武郡,治曲梁,北齐改曲阳,隋始筑今密。《密县志》24篇《文化》:密国城遗址。位于大隗乡大隗村。至今尚存古城墙一段,俗称擂鼓台。(河南开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542页)《北齐书》卷4《文宣帝纪》:天保七年十一月壬子“并省三州、一百五十三郡、五百八十九县、二镇二十六戍。”(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册,63页)当于此年归并州、郡、县时徙治。按:据上,汉县在今县东南大隗镇密城遗址,隋以后在今老县城,但北齐迁何处,记载不够明确,疑即曲梁,《地形志》孝昌中分密置曲梁,《隋志》后齐废曲梁,疑废曲梁后密县移其地,嘉庆《密县志》或其意,距离相当。密县,1994年改为新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