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頓丘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顿丘县 (simplified Chinese)

Dunqiu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617 to 620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5.86877 E 115.03650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part of:

武阳郡 Wuyang Jun from 617 to 620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顿丘县 617--620年 治今河南清丰西北古城集 约隋义宁元年(617年)移治古阴安城,属武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移治(1),。治今河南清丰县西北古城集(2)。 注: (1)《隋书》卷30《地理志中》:武阳郡,后周置魏州。顿丘,后齐省,开皇六年又置。又有旧阴安县,后齐废。(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44-5页)《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魏州,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为魏州。其年,割顿丘、观城二县置澶州。贞观元年,废澶州,以所领县属魏州。澶州,汉顿丘县,属东郡,今县北古阴安城是也。武德四年,分魏州之顿丘、观城置澶州。贞观元年,废澶州,以澶水属黎州,顿丘、观城属魏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493、1495页)《新唐书》卷39《地理志三》:天宝元年更郡名。澶州,武德四年析黎州之澶水,魏州之顿丘、观城置。贞观元年州废,县还故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1013页)《太平寰宇记》卷57《河北道六》:澶州,今理顿丘县。本汉顿丘县地,在魏州之南,今县北古阴安城是也。唐武德四年分魏州之顿丘、观城二县,于今理置澶州。顿丘县,旧城在今县北谓之阴安故城。(清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刊本)《资治通鉴》卷284 后晋开运元年:契丹伏精骑于古顿丘城。胡三省注:顿丘,汉古县,后移治所于阴安城。唐顿丘县又移治于阴安城之南。(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19册,9267页)《读史方舆纪要》卷16《大名府》:清丰县,阴安城,汉县,高齐省入顿丘县。隋末,尝移顿丘县治阴安城,唐复还旧治。胡氏曰,阴安城,一名顿丘城,盖以顿丘尝治此也。(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1册,709页)按:阴安为汉县,属魏郡,见《汉书》卷28上《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574页)北齐废县。顿丘县亦汉置,属东郡,不可能分属两郡之县同治一城,隋顿丘县有旧阴安县,北齐废,则隋顿丘县,不在阴安城,《寰宇记》、《旧唐志》“后移治所于阴安城”,当在隋、唐之间,《纪要》、胡三省《通鉴》注说可从,据《资治通鉴》卷184 隋义宁元年:武阳郡丞降李密,请改武阳为魏州,(12册,5751页)卷189唐武德四年:洺、相、魏等州来降。(13册,5919页)今作隋义宁元年战乱时移治,唐武德四年“于今理置澶州”另置县。 (2)正统《大名府志》卷4《城郭故址》:清丰县,阴安故城在县西北二十里,东汉改阴安县治此,其遗址尚存。(《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3册,中国书店,1992年,710页)正德《大名府志》卷9《古迹志》:清丰县,“阴安故城,在县西北二十里,汉县属魏郡。”(《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3册,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6年)。康熙《清丰县志》卷1《建置》:清丰旧城,在县西北十八里,宋因水患迁今治。卷2《古迹》:顿囗(按囗当为“丘”,清时避孔子讳缺字)废城,在县西北十五里,《汉志》东郡有顿囗,即此。阴安故城,在县北二十里,汉县,属魏郡。《清嘉庆一统志》卷35《大名府一?古迹》:阴安故城,在清丰县北二十里。(《四部丛刊续编》12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河南省地名词典》:清丰县,古城集,在城关镇西北9公里,汉至北齐为阴安县治。唐大历七年为清丰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299页)《清丰县志》第六编第四章第一节《历史文物》:阴安,故城遗址在今县西北10公里古城集,50年代初,城西南角城垣尚存。(山东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369页)按:康熙《清丰县志》清丰旧城,在县西北十八里;顿囗废城,在县西北十五里;阴安故城,在县北二十里;据前引各书,阴安、顿囗、清丰,不同时代,曾为一地,里数记载稍有差距,但差距不大,疑不同时代改筑所致,今从近出《清丰县志》。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