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獲嘉縣 (traditional Chinese)
获嘉县 (simplified Chinese)
Huojia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84 to 1376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5.26813 E 113.66022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获嘉县 584--1376年 今河南获嘉
隋开皇四年(584年)县自共城移治修武故城,属怀州,十六年(596年)殷州治,大业三年(607年)属河内郡(1)。唐武德四年(621年)殷州治,贞观元年(627年)省殷州,划属怀州,天宝元年(742年)属河内郡,乾元元年(758)复属怀州(2)。五代同,宋天圣四四年(1026年)改属卫州(3),金沿袭不改(4)。蒙古中统元年(1260年)属卫辉路,至元二年(1265年)属彰德路卫州,四年(1267年)复属卫辉路(5)。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卫辉府,十年(1377年)省入新乡县(6)。治今河南获嘉(7)。
注:
(1)《隋书》卷30《地理志中》:河内郡,旧置怀州。获嘉,后周置修武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殷州,大业初州废。新乡,开皇初年置,旧有获嘉县,后齐废。共城,旧曰共,后齐废。开皇六年复置,曰共城。(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48页)《元和郡县志》卷16《河北道一》:怀州获嘉县,前获嘉县理,在今卫州新乡县西南十里获嘉县故城是也,高齐又移于卫州共城。卫州新乡县,本汉获嘉县、汲县二县地,隋开皇六年于两县地古新乐城置新乡县。(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447、460页)《太平寰宇记》卷53《河北道二》:怀州获嘉县,今卫州新乡县获嘉故城是也,高齐又移获嘉县于卫州之共城县。卷56《河北道五》:卫州新乡县,本汉汲县、获嘉二地,《汉书》武帝将幸缑氏,至汲县之新中乡,即此处也。隋开皇六年于两县地古新乐城中置新乡县,属卫州,取新中乡以为名。故获嘉城,在今县西南十里,古城存焉。高齐天保七年,移获嘉于今共城西北,此城遂废。共城县,高齐天保七年,省共县,仍移就获嘉县古城以处之,复为获嘉县焉。隋开皇四年,移获嘉县于修武故城,于此又置共城县。(清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刊本)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10《河北下》:卫州修武郡修武,旧曰北修武,北齐又废南修武入焉。按《隋志》有修武县,即《魏书?地形志》之北修武也;有获嘉县,即《地形志》之南修武也。获嘉,按汉获嘉县,即汲县之新中乡,在今河南新乡县西南十二里。后魏改治新洛城,即新乐城,即今河南新乡县城关。北齐移治共县旧治,在今河南辉县东。隋开皇四年,又移治南修武城,即今获嘉县城关。(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下册,943-4页)
(2)《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怀州,武德四年(621年),又于获嘉县置殷州,贞观元年,以废殷州修武、获嘉、武陟来属;天授元年,改为河内郡,乾元元年,复为怀州。获嘉,武德四年于县置殷州,领获嘉、武德、武陟、修武、新乡、共城五县。贞观元年,省殷州,以获嘉、武陟、修武属怀州,新乡、共城属卫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489-90页)《新唐书》卷39《地理志三》:怀州河内郡,武德,本安昌,武德二年更名,是年置北义州,四年州废来属。获嘉,武德四年以获嘉、武陟、修武、新乡、共城置殷州,并置博望县。贞观元年州废,以获喜、武陟、修武来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1010页)按:《资治通鉴》卷204唐天授元年:敕改州为郡,或谓太后曰:陛下始革命而废州,不祥。太后遽追止之。(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14册,6468页)太后即武则天,天授改国号为周,去州为郡,周、州同音,故认为不吉利;《旧唐书》卷7《睿宗纪》景龙四年(710年)两见怀州,(1册,153、155页)在天授元年(691年)后,则天授改州为郡旋即停止施行,今作天宝元年改。
(3)《宋史》卷86《地理志二》:河北西路卫州获嘉“天圣四年,自怀州来隶。”(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28页)《元丰九域志》卷2《河北西路》:卫州,天圣四年,怀州获嘉县隶州。(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上册,82页)
(4)《金史》卷25《地理志中》河北西路卫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册,608页。
(5)《元史》卷58《地理志》:中书省卫辉路,元中统元年,升卫辉路总管府。领获嘉。淇州,至元三年,立卫辉路,以州隶之。彰德路,元太宗四年,立彰德总帅府,领卫、辉二州,宪宗二年,割出卫、辉,以彰德为散府,属真定路。至元二年,复立彰德总管府,领怀、孟、卫、辉四州,四年,又割出怀、孟、卫、辉,仍立总管。(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册,1363、1360页)《元史》卷6《世祖纪》:至元六年十二月,析彰德、怀孟、卫辉为三路。(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1册,124页)《世祖纪》至元二年三月见彰德、怀孟路,六月又见怀孟路;四年、六年三见怀孟路;八年,有卫辉、彰德、怀孟。(107、115、136页)综上记载,至元二年、三年、四年、六年均有矛盾。淇州下至元三年立卫辉路,或为属卫辉路之意,《志》至元二年怀、孟、卫、辉四州属彰德路,四年彰德路析出怀、孟、卫、辉四州,六年又见析彰德、怀孟、卫辉三路,其中必有误。今作中统元年置卫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