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伍城縣 (traditional Chinese)
伍城县 (simplified Chinese)
Wuche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29 to 58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5.41039 E 114.07027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伍(一作五)城县 529--585年 今河南卫辉市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侨置,属伍城郡(1),约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省汲县入伍城县,为实土(2),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属汲郡(3),隋开皇六年(586年)改为汲县(4)。治今河南卫辉市(5)。
注:
(1)《魏书》卷106《地形志上》:司州汲郡,晋武帝置,治枋头;汲,二汉属河内,晋属,后罢,太和十二年复,治汲城,兴和二年,恒农人率户归国。仍置义州于城中。义州,兴和二年置,寄治汲郡陈城;五城郡,永安中置,属司州,天平中属北豫州,武定五年属;五城,永安中置。(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457-8、2486-7页)《隋书》卷30《地理志中》:汲郡,东魏置义州,后为卫州;汲,东魏侨置七郡十八县,后齐省以置伍城郡,后周废为伍城县,开皇六年改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48页)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卷5:伍城即五城,齐盖省余六郡入伍城(郡)也。(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808页)按:五城郡置于义州以前,当也是侨置,东魏兴和二年(540年)置义州所领七郡中有伍城郡;北齐省六郡,伍城郡未省,伍城县当仍属伍城郡。
(2)《清嘉庆一统志》卷200《卫辉府二?古迹》:汲县故城“北齐省县入伍城。”(《四部丛刊续编》73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10《河北下》:卫州汲郡五城,有旧置汲县,北齐废入。(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下册,942页)按:据前注,五城郡置于义州前,当也是侨置,东魏兴和二年(540年)置义州所领七郡中有伍城郡;北齐省六郡,伍城郡未省,伍城县仍属伍城郡,汲县当在此时省入伍城县。《北齐书》卷4《文宣帝纪》:天保七年十一月壬子“并省三州、一百五十三郡、五百八十九县、二镇二十六戍。”(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册,63页)今作北齐调整行政区划时省。省六郡、汲县入伍城县后,应已是实土。
(3)《隋书》卷30《地理志中》:汲郡,东魏置义州,后为卫州;汲,东魏侨置七郡十八县,后齐省以置伍城郡,后周废为伍城县。《周书》卷6《武帝纪》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宣政元年(578年),分汲郡置卫州。(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1册,101、105页)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10《河北下》卫州汲郡领五城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下册,940-1页)按:当在分汲郡置卫州时省伍城郡。
(4)《隋书》卷30《地理志中》:汲郡汲,后周废为伍城县,开皇六年改焉。
(5)《资治通鉴》卷158 梁大同六年:五月,魏行台宫延和、陕州刺史宫延庆降于东魏,东魏以河北马场为义州以处之。胡三省注:按杜佑《通典》卫州汲郡,古牧野之地。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徙代畜于石济之西,故有河北马场,魏收《志》:是时置义州,治汲郡陈城,领五城、义宁、新安、渑池、恒农、宜阳、金门郡。《五代志》:汲郡汲县,东魏置义州,侨置七郡二十八县。则七郡皆侨置于汲县界。又据《朱元旭传》,时分河内、汲郡二郡界扶风之地立义州,以置关西归正之民;后周武帝灭齐,改义州为卫州,治汲。(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11册,4905-6页)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10《河北下》卫州汲郡,治枋头城;周分相州汲郡置卫州,史有明文。义州但寄治汲郡界内,汲郡固非其属郡也,不当云改义州为卫州。《清嘉庆一统志》卷200《卫辉府二?古迹》:伍城故城“即今汲县治,古汲郡陈城。”下引北宋初宋白《续通典》:卫州,隋以前谓之陈城。(《四部丛刊续编》73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据上,南北朝时,义州、马场、陈城、伍城为一地,即隋以后汲县,汲县至清、民国未变,1988年撤县设卫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