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繁陽縣 (traditional Chinese)
繁阳县 (simplified Chinese)
Fanya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03 to 444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6.07414 E 114.86162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繁阳县 约前203--444年 今河南内黄北楚旺镇附近
约汉高帝四年(前203年)置,属邯郸郡,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属魏郡(1),新莽天凤元年(14年)属魏城郡(2),更始元年(23年)复属魏郡(3),东汉(4)、三国魏同(5),晋泰始二年(266年)属顿丘郡(6),十六国后赵、前秦、后燕沿袭不改(7),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并入顿丘(8)。治今河南内黄东北楚旺镇附近(9)。
注:
(1)谭其骧《秦郡新考》:“邯郸、巨鹿,《浊漳水注》,巨鹿,巨鹿郡治,秦始皇二十五年灭赵以为巨鹿郡。按《始皇本纪》,十九年,尽定取赵地东阳;《王翦列传》,十八年翦将攻赵,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是二郡当置于始皇十九年,郦注误。”《秦郡界址考》:邯郸,秦初并天下,分太行以东赵地为邯郸、巨鹿二郡,邯郸当有西部山丘地带,《汉志》之赵国、魏郡、常山、真定、中山。(《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上册,3、18页)《史记》卷17《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四年,封张耳,都邯郸。(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3册,804-5页)《汉书》卷38《高五王传》:赵隐王如意,九年立。颜师古曰,高祖之九年也。四年,高祖崩。师古曰,赵王之四年。吕太后征王到长安,鸩杀之。无子,绝。(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册,1988页)卷28上《地理志上》:魏郡,高帝置,莽曰魏城。领繁阳。(6册,1573页)《水经注疏》卷10《浊漳水》:汉高帝十二年,置魏郡,治邺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上册,935页)据上,一、秦已有邯郸郡;二、汉高帝四年,置赵国,都邯郸,后封高祖子如意;三、高帝十二年,赵王如意死,无后,《水经注》此年置魏郡,当由邯郸析出,虽无明确记载,但据史实分析,似较为合理。
(2)《汉书》卷28《地理志上》:魏郡,高帝置,莽曰魏城。同书卷99中《王莽传中》:天凤元年,分颍川等为六队郡;官名悉改,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以应符命文,九州之内,县二千二百有三。(12册,4136~7页)今作此年改。
(3)王莽败亡后复旧制。
(4)《后汉书志》卷20《郡国志》魏郡领繁阳。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31页。
(5)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2。《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840页。
(6)《晋书》卷14《地理志上》:司州顿丘郡,泰始二年置。领繁阳。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18页。
(7)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2、3、4、12。《二十五史补编》,3册,4100、4136、4194页。
(8)《魏书》卷106《地形志上》:司州魏尹繁阳,真君六年并顿丘,太和十九年复。天平二年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456页)
(9)《史记》卷43《赵世家》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繁阳故城,在相州内黄县东北二十七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6册,1830页)嘉靖《内黄县志》卷8《古迹》:繁阳城,在县北三十里。在楚王镇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4年, 52册)《读史方舆纪要》卷16《大名府》:内黄县,繁阳城,县东北二十七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1册,711页)《清嘉庆一统志》卷197《彰德府二?古迹》:繁阳故城,在内黄县东北。(《四部丛刊续编》72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内黄县志》第一编第三章第三节古城遗址:繁阳城,在县北三十里楚旺镇北,一说即楚旺镇,一说在田氏乡高城。(郑州,中州出版社,1993年,67页)黄盛璋《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与历史地理问题》:“今内黄东北十四公里楚旺镇东门及三官庙碑皆称其地为古繁阳,当即汉繁阳故城。”(《历史地理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507页)按:《纪要》、《清统志》所据为唐《括地志》,但隋唐繁阳在今县西故城村(旧县),金始移今址,楚旺镇在故城村东北,今治北偏西,《纪要》、《清统志》以唐县为今县,误。或说在田氏乡高城,其地与楚旺镇相近,而又在旧县直北,方向稍偏;黄说在今县东北楚旺镇,镇是而方位也欠正确。据《括地志》、嘉靖《内黄县志》并参考黄盛璋说,故址似以在今县北楚旺镇附近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