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安陽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安阳县 (simplified Chinese)
Anya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40 to 533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6.09834 E 114.34550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安阳县 240--533年 今河南安阳
约三国魏正始元年(240年)置(1),属魏郡(2);晋不改(3),十六国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同(4);北魏仍属魏郡,约东魏天平元年(534年)省入荡阴(5)。治今河南安阳(6)。
注:
(1)(3)《晋书》卷14《地理志上》魏郡领安阳。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18页。《元和郡县志》卷16《河北道一》:相州安阳县,晋于今理西南三里置安阳县,属魏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452页)按:《晋书》卷39《荀勖传》:仕魏,辟大将军曹爽掾,爽诛,勖独临赴。为安阳令。转骠骑从事中郎。迁廷尉正,参文帝大将军事。(4册,1152页)《三国志》卷4《魏志?三少帝纪》嘉平元年曹爽被处死。正元二年司马文王为大将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册,123、133页)三国时荀勖既为安阳令,据上,则至迟嘉平元年(249年)后、正元二年(255年)前已有安阳县。又《魏志?三少帝纪》:嘉平五年“自帝(齐王芳)即位至于是岁,郡国县道多所置省,俄或还复,不可胜纪。(127页)今作齐王即位之次年正始元年置。
(2)《汉书》卷18《外戚恩泽侯表》安阳侯上官桀,注:荡阴。(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3册,691页)《三国志》卷1《魏志?武帝纪》建安十七年,割河内之荡阴等以益魏郡。(36页)《晋志》属魏郡。
(4)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2、3、4、12。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二十五史补编》,3册,4099、4122、4142、4187页。
(5)《魏书》卷106《地形志上》:司州魏尹邺,天平初并荡阴、安阳。(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456页)卷12《孝静帝纪》:天平元年十一月,改相州刺史为司州牧,魏郡太守为魏尹,分邺置临漳县,以魏郡等为皇畿。(1册,298页)按:当以邺城为都时同改。《元和郡县志》卷16《河北道一》:相州内黄县,本汉旧县,属魏郡。后魏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453页)
(6)《水经注疏》卷9《洹水》:洹水自邺东迳安阳县故城北。《魏土地记》曰邺城南四十里,有安阳城,城北有洹水东流者也。疏:守敬按,自晋置安阳,至北魏天平以前,不闻有移徙,而上文称安阳故城,疑有误;及观《魏土地记》云邺城南有安阳城,则魏之安阳有移徙审矣。(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上册,899页)《元和郡县志》卷16《河北道一》:相州安阳县,晋于今理西南三里置安阳县,属魏郡,后魏并入汤阴。隋开皇十年置安阳县,属相州,皇朝因之。《清嘉庆一统志》卷197《彰德府二?古迹》:安阳故城,《通鉴地理通释》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阳城,即相州外城。府志,安阳凡四迁,秦城在今府东南四十三里;晋置县,在今府西南;隋开皇十年,复徙于洹水南;大业初移郡郭内,即今治。(《四部丛刊续编》72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按:《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相州邺,周大象二年,杨坚令韦孝宽讨相州刺史尉迟回,乃焚烧邺城,徙其居人,南迁四十五里,以安阳城为相州理所,仍为邺县,炀帝初,于邺故都大慈寺置邺县,贞观八年始筑今治所小城。(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492页)可见安阳原在邺城南四十里左右,今河北临漳西南邺城残迹尚能指认,《水经注》引《魏土地记》为补充前文,两安阳实为一地,里距也基本相合,不知何故杨氏反而理解城址有迁移,据上引文献,历代安阳仅在原城址附近更筑,范围在数里之内,并无大的迁移。1949年城区设市,县驻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