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下邑縣 (traditional Chinese)

下邑县 (simplified Chinese)

Xiayi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526 to 126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4.23799 E 116.12141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part of:

临涣郡 Linhuan Jun from 526 to 539
马头郡 Matou Jun from 540 to 555
梁郡 Liang Jun from 556 to 582
宋州 Song Zhou from 596 to 606
梁郡 Liang Jun from 607 to 620
宋州 Song Zhou from 621 to 741
睢阳郡 Suiyang Jun from 742 to 755
睢阳郡 Suiyang Jun from 756 to 757
应天府 Yingtianfu from 1006 to 1129
归德府 Guidefu from 1130 to 1220
永州 Yong Zhou from 1221 to 1265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下邑县 526--1265年 今河南夏邑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移置,属临涣郡,约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属马头郡(1),约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属梁郡,北周同(2);隋开皇三年(583年)属亳州,十六年(596年)属宋州,大业三年(607年)属梁郡(3)。唐武德四年(621年)属宋州,天宝元年(742年)属睢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又属宋州(4);五代同,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属应天府(5);金天会八年(1130年)属归德府(6),兴定五年十二月属永州(7);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并入睢阳(8)。治今河南夏邑(9)。 注: (1)《魏书》卷106《地形志中》:徐州砀郡,孝昌二年置,治下邑城。南兖州马头郡下邑,晋属梁国。孝昌元年置临涣郡,县属;兴和中罢郡,县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540、2543页)《太平寰宇记》卷12《河南道十二》:宋州下邑县,“今砀山县即古下邑城也。后魏明帝孝昌二年置砀郡于下邑城,移下邑县于此,即古之栗城也。”(清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刊本)按:兴和共三年。 (2)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8《河南下》:梁郡下邑,按汉下邑县在今安徽砀山县东,此后魏所侨置者。有旧置马头郡,治建平城,在今河南永城县西酇城。后魏又置下邑县,后齐郡废。(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下册,686页)《隋书》卷30《地理志中》:梁郡,开皇十六年置宋州;领下邑。谯郡,后魏置南兖州,后改为亳州;酇,旧有马头郡,后魏又置下邑县,后齐并废。(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36页)《清嘉庆一统志》卷194《归德府二?古迹》:栗县故城,按《隋志》酇县注云,后魏又置下邑县,后齐废。(商务印书馆,1934年,《四部丛刊续编》71册)按:《隋书》卷39《源雄传》高祖为丞相,尉回作乱,遣其将席毗陷昌虑、下邑。(4册,1154页)尉迟回不服杨坚,兴兵反抗,在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则《清一统志》云北齐废县,欠妥;王仲荦废马头郡、县未废之说,应可信从。又据《北齐书》卷4《文宣帝纪》:天保七年十一月壬子“并省三州、一百五十三郡、五百八十九县、二镇二十六戍。”(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册,63页)马头郡应在此年调整行政区划时废。 (3)《隋书》卷30《地理志中》:梁郡,开皇十六年置宋州;领下邑。(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36页)《元和郡县志》卷7《河南道三》:宋州下邑县 隋开皇三年改属亳州,十六年改属宋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182页) (4)《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宋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439-40页。《新唐书》卷38《地理志二》宋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989页。 (5)《宋史》卷85《地理志一》:京东西路应天府,本宋州,景德三年升为应天府,领下邑。(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10页) (6)《金史》卷25《地理志中》南京路归德府领下邑。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册,590页。卷77《刘豫传》:天会八年,降南京为归德府。(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6册,1760页)《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22:归德州,金初置南京留守,天眷三年称归德府。(复旦大学藏本)按:天会十五年(1137年)废刘豫,天眷元年(宋绍兴八年,1138年)宋、金和议,以河南地还宋,三年(宋绍兴十年,1140年),金人背盟,复取河南地,《分野书》以此年为准。 (7)《金史》卷25《地理志中》:南京路亳州永城,兴定五年十二月升为永州,以下邑、砀山、酇县隶焉。(595页) (8)《元史》卷59《地理志二》:河南江北行省归德府,至元二年,以虞城、砀山二县,割属济宁府;又并谷熟入睢阳、酇县入永州,降永州为永城县,与宁陵、下邑隶本府。(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册,1407-9页)《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22:归德州夏邑县,元至元三年并入睢阳,八年复置此县。(复旦大学藏本)按:《元史?地理志》记载比较笼统,《明分野书》成书于洪武十七年(1384),上距至元仅百年余,并记有具体年代,当有档案根据,今从之。 (9)《清嘉庆一统志》卷193《归德府一?城池》:夏邑县城,明正统增筑,本朝康熙、乾隆重修。《学校》夏邑县学,金旧址。(商务印书馆,1934年,《四部丛刊续编》71册)《河南省地名词典》:夏邑县城关镇,秦栗县,后历为国、县治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396页)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