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苦縣 (traditional Chinese)

苦县 (simplified Chinese)

Ku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23 to 336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3.86077 E 115.48136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part of:

淮阳郡 Huaiyang Jun from 23 to 23
淮阳郡 Huaiyang Jun from 24 to 24
淮阳国 Huaiyang Guo from 25 to 25
淮阳郡 Huaiyang Jun from 26 to 40
淮阳国 Huaiyang Guo from 41 to 72
淮阳郡 Huaiyang Jun from 73 to 78
淮阳国 Huaiyang Guo from 79 to 86
淮阳国 Huaiyang Guo from 87 to 87
陈国 Chen Guo from 88 to 196
陈郡 Chen Jun from 197 to 222
陈国 Chen Guo from 223 to 224
陈郡 Chen Jun from 225 to 231
陈国 Chen Guo from 232 to 232
陈郡 Chen Jun from 233 to 237
谯郡 Qiao Jun from 238 to 265
梁国 Liang Guo from 266 to 301
陈郡 Chen Jun from 302 to 336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苦县 23--336年 今河南鹿邑 更始元年(23年)改赖陵复为苦县,属淮阳郡(1)。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属淮阳国,旋仍属淮阳郡(2),十七年(41年)属淮阳国,永平十六年(73年)属淮阳郡,建初四年(79年)属淮阳国(3),章和二年(88年)属陈国(4),建安二年(197年)属陈郡(5)。三国魏黄初四年(223年)属陈国,六年(225年)又属陈郡(6),太和六年(232年)属陈国,旋复属陈郡(7),景初二年(238年)属谯郡(8),约晋泰始二年(266年)属梁国(9),约永宁二年(302年)又属陈郡(10),东晋咸康三年(337年)改名谷阳(11)。治今河南鹿邑(12)。 注: (1)《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淮阳国:“高帝十一年置,莽曰新平”。苦:“莽曰赖陵。”(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635-6页)同书卷99中《王莽传中》:天凤元年,分颍川等为六队郡;官名悉改,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以应符命文,九州之内,县二千二百有三。(12册,4136~7页)今作此年改。王莽败亡后复旧制。 (2)《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建武元年“今封更始为淮阳王。”同年,更始死。(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册,24-5页) (3)《后汉书》卷42《阜陵质王延传》:建武十五年封淮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5册,1444页)卷2《明帝纪》:永平十六年淮阳王延徙封阜陵王。(1册,120页)卷50《淮阳顷王昞传》:建初四年,徙为淮阳王。(6册,1678页)据上,永平十六年至建初四年淮阳似仍为郡。 (4)《后汉书志》20《郡国志二》:陈国,高帝置为淮阳,章和二年改。领苦县。(12册,3428页) (5)《元和郡县志》卷8《河南道四》:陈州 “献帝末陈王宠为袁绍所杀,国除为陈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211页)《后汉书》卷9《孝献帝纪》:建安二年“袁术杀陈王宠。”(2册,380页) (6)《三国志》卷20《魏志?武文世王公传》:邯郸怀王邕,黄初四年改封陈,六年改封邯郸。(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册,591页) (7)《三国志》卷19《魏志?任城陈肃王传》:太和六年,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植薨,子徙封济北。(576页)卷3《明帝纪》:太和六年十一月,陈思王植薨。(1册,99页) (8)《三国志》卷3《魏志?明帝纪》:景初二年四月壬寅,宋县、陈郡苦县皆属谯郡。(1册,112页) (9)《晋书》卷14《地理志上》:豫州,武帝受命,合陈郡于梁国。梁国领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21页)按: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改元,今作二年,苦县不知何时属梁,姑作与陈郡同入梁国。 (10)《晋书》卷14《地理志上》:豫州,惠帝分梁国立陈郡。(422页)《宋书》卷36《州郡志二》:豫州陈郡太守,晋初并,梁王肜薨,还为陈。(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083页)《晋书》卷38《梁王肜传》:永康二年薨。中华书局校勘记:《诸史考异》:《惠纪》太安元年五月肜薨,是年十二月改元,五月尚是永宁二年。《斠注》:永康无二年,当是永宁之讹。(4册,1128、1140页) (11)《宋书》卷36《州郡志二》:豫州陈郡太守谷阳令“本苦县,前汉属淮阳,后汉属陈,《晋太康地志》属梁,成帝咸康三年更名。”(1083页) (12)《通典》卷177《州郡典七》:亳州真源,古之苦县。(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5册,4666页)《元和郡县志》卷7《河南道三》:亳州真源县,东至州五十九里。本楚之苦县,晋成帝更名谷阳,唐乾封元年改为真源。玄元皇帝祠,县东十四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188页)《初学记》卷24《宅》:《濑乡记》曰:“老子祠在濑乡曲仁里,谯城西出五十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578页)《元丰九域志》卷5《淮南路》:亳州卫真“州西六十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上册,193页)清康熙《鹿邑县志》卷1《疆域》:“由县至亳州五十里。”卷2《古迹》:“太清宫在县东十里。”(《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35册,中国书店,1992年)《亳州市志》:“出州城西门,沿涡河南岸,经涧清铺(应作清涧铺,原注:今十八里集)、太清宫至鹿邑县,全长27公里。”(安徽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第一章第一节陆路驿道,205页)《河南省地名词典》:鹿邑至太清宫为6公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433页)《河南省分县地图册》作5公里。(1982年,86页)《20世纪河南考古发现与研究》:1997年发掘鹿邑太清宫遗址,发现唐、宋时期大型铺地砖建筑基址,证明至少在唐代这里被视为老子故里,在此祭祀。(河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753页)按:亳州、谯城即今安徽亳州市;真源、卫真即今河南鹿邑;玄元皇帝祠、老子祠即今太清宫。据上引唐、宋记载及计算,亳州、鹿邑两者距离为59、60、63或64里;清及今合为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