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寧陵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宁陵县 (simplified Chinese)
Ningli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86 to 191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4.44598 E 115.31537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宁陵县 586--1911年 今河南宁陵
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属亳州,十六年(596年)属宋州,大业三年(607年)属梁郡(1);唐武德四年(621年)属宋州,天宝元年(742年)属睢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又属宋州(2);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属应天府,崇宁四年(1105年)属拱州(3),大观四年(1110年)属应天府,政和四年(1114年)又属拱州,宣和六年(1124年)仍属应天府(3);金天会八年(1130年)属归德府(4);蒙古宪宗二年(1252年)后同(5);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开封府归德州,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复属归德府(6),清(7)至1911年(8)不改。治今河南宁陵(9)。
注:
(1)《隋书?地理志》:梁郡,开皇十六年置宋州。宁陵,后齐废,开皇六年复。(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36页)《元和郡县志》卷7《河南道三》:宋州宁陵县,“隋开皇六年复置,属亳州,十六年割属宋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183页)按:大业三年改州为郡。
(2)《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宋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439-40页。《新唐书》卷38《地理志二》宋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989-90页。
(3)《宋史地理志汇释》:拱州,崇宁四年,建为州,赐军额,为东辅。《集释》《宋代府州军监之分析》:《宋史》作拱州,《宋会要稿?方域》五之一同。惟《舆地广记》卷七及《宋朝事实》卷一八作辅州。按辅州是,拱乃后改之名也。《补正》:《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八《四辅》:[崇宁四年七月丁巳]左仆射蔡京等奏:‘伏奉圣旨,京畿四面可置辅郡…今以襄邑县建名辅州,为东辅…’从之。八月丙子,诏改东辅为拱州。《舆地广纪》同。故《宋志》“崇宁四年,建为州,赐军额,为东辅”一句应补正为“崇宁四年,建为辅州,赐军额,为东辅。旋改为拱州。”(安徽合肥,安徽教育出片社,2003年,32页)按:辅州当为通名,似非正式政区。
(4)《宋史》卷85《地理志一》:京东西路应天府“景德三年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建为南京。”宁陵“与楚丘同隶拱州,大观四年复来隶。政和四年,又拨隶拱州,宣和六年复来隶。拱州,崇宁四年,以南京之宁陵等来隶,大观四年,废拱州,宣和六年,又以宁陵归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10-1页)按:应天府建南京后,府仍存,故《金史》卷25《地理志中》南京路归德府下作:宋南京应天府。(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册,590页)
(4)《金史》卷77《刘豫传》:天会八年,降南京为归德府。(6册,1760页)卷25《地理志中》南京路归德府领宁陵县。
(5)《元史》卷59《地理志二》:河南江北行省归德府,旧领宋城、宁陵等六县,岁壬子,又立司府州县官。(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册,1407页)卷5《世祖纪二》:中统三年,“降宁陵为下县,仍归德。”(1册,90页)《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22:归德府宁陵县“元壬子年,河南路置经略司,以县属归德府。(复旦大学藏本)按:壬子年为宪宗二年(1252年)。
(6)《明史》卷42《地理志三》:河南归德府“洪武元年五月降为州,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升为府。”领宁陵。(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984页)
(7)《清嘉庆一统志》卷193《归德府一?建置沿革》。商务印书馆,1934年,《四部丛刊续编》71册。光绪《清会典事例》卷152《户部?疆理》。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2册,930-1页。
(8)内政部《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商务印书馆,1947年,126页。
(9)《清嘉庆一统志》卷194《归德府二?古迹》:宁陵故城,《金史?地理志》宁陵,大定二十二年徙于汴河堤南古城;县志,故城在南关外,俗呼宁王城。(商务印书馆,1934年,《四部丛刊续编》71册)《河南省地名词典》:宁陵县,汉宁陵县,治所在今城关回族镇南。城关回族镇,金大定二十二年(1183年)起一直为宁陵县治,1949年改称城关区,1955年改称回族镇,1982年名城关回族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386页)按:古代县治均在今县城附近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