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京山縣 (traditional Chinese)
京山县 (simplified Chinese)
Jingshan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499 to 60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88539 E 113.29560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京山县(499年——605年)
南朝齐永元元年(499年)置,为建安郡治。(1)在今湖北省天门市东北溾水西岸。(2)梁不改。(3)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为光川郡治。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又属竟陵郡。(4)隋大业二年(606年)废入竟陵县。(5)
注:
(1)《隋书》卷31《地理志下•沔阳郡》竟陵县:“又有京山县,齐置建安郡。”(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0页)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7《湖广三•安陆府》沔阳州景陵县云杜城下曰:“京山县,……齐梁置京山县,后齐置建安郡治焉。”(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289页)清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卷9《沔阳郡》竟陵县下曰:“《纪要》云‘后齐置’。按:《齐志》郢州有建安左郡,领霄城县,即此。《纪要》失检,遂意为之说。”(《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903页)而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之《齐政区建置表》(建武四年497年)不载。(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年,381页)姑作南朝齐永元元年(499年)置,为建安郡治。
(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7《湖广三•安陆府》沔阳州景陵县云杜城:“京山县,在县北。”(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289页)清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卷9《沔阳郡》竟陵县下曰京山县:“今天门县北。”(《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903页)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之《梁政区建置表》(中大同元年546年)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年,401页)而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5《山南下•复州》竟陵郡京山县:“今湖北天门县东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上册,492页)按:景陵县即后来的天门县,今为市。古京山县确地未详,据其地形,姑作在今湖北省天门市东北溾水西岸,近京山县境。
(3)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之《梁政区建置表》(中大同元年546年)郢州建安郡治京山县。(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年,401页)
(4)《隋书》卷31《地理志下•沔阳郡》竟陵县:“又有京山县,齐置建安郡。西魏改曰光川,后周郡废。”(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0页)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5《山南下•复州》竟陵郡所领京山县下曰:“旧置,并置建安郡,西魏改曰光川郡,北周废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上册,492页)据《周书》卷2《文帝纪下》魏废帝三年(554年)正月:“改置州郡及县。……凡改州四十六,置州一,改郡一百六,改县二百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1册,34页)又据《隋书》卷29《地理志》序:“周氏初有关中,百度草创……及于东夏削平,多有省废。”(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07页)及《周书》卷6《武帝纪下》建德六年:二月北齐降。夏四月己巳,祠太庙。诏曰:“东夏既平,王道初被,齐氏弊政,余风未殄。”(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1册,102页)故作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为光川郡治,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又属竟陵郡。
(5)隋书》卷31《地理志下•沔阳郡》竟陵县:“又有京山县,齐置建安郡。……大业初京山县又废入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0页)据《隋书》卷3《炀帝纪上》:大业二年(606年)正月,“丁卯,遣十使并省州县。”(1册,65页)按:姑作隋大业二年(606年)废入竟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