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舂陵縣 (traditional Chinese)
舂陵县 (simplified Chinese)
Li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54 to 626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1.99921 E 112.77004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舂陵县(554年——626年)
西魏废帝三年(554年)置。为安昌郡治。(1)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市南偏东三十里处。(2)北周不改。(3)隋开皇三年(583年)属昌州。(4)大业三年(607年)属舂陵郡。(5)唐武德三年(620年)又属昌州。贞观元年(627年)废入枣阳县。(6)
注:
(1)《舆地纪胜》卷88《京西南路•枣阳军》:“晋改舂陵县为安昌县,后复曰舂陵,置安昌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3册,2808页)《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襄阳府》枣阳县舂陵城:“西魏“以安昌置安昌郡,并置舂陵县为郡治”。(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388页)据《周书》卷2《文帝纪下》魏废帝三年(554年)正月:“改置州郡及县。……凡改州四十六,置州一,改郡一百六,改县二百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1册,34页)姑作西魏废帝三年(554年)置舂陵县,为安昌郡治。而清《嘉庆一统志》卷346《襄阳府表》义阳郡下曰:周置安昌郡,以舂陵县为郡治。(《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8册,4页)与之不同。
(2)《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随州》枣阳县舂陵故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542页)《舆地纪胜》卷88《京西南路•枣阳军•古迹》舂陵故城下引《元和郡县志》云:“在军县南三十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3册,2814页)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襄阳府》枣阳县舂陵城:“在县南三十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387页)按:唐至清枣阳县治即今枣阳市,据清光绪二十七年《湖北舆地图》之《枣阳县舆图南》在县南偏东三十里处有“舂陵故城”。当故治在今湖北枣阳市南偏东三十里处。而清《嘉庆一统志》卷347《襄阳府•古迹》舂陵故城:“在枣阳县东。”(《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8册,3页)与之不同。
(3)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5《山南下•昌州》安昌郡治舂陵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上册,482页)
(4)《隋书》卷31《地理志下》舂陵郡:“后魏置南荆州,西魏改曰昌州。”又在所领舂陵县下曰:“旧置安昌郡,开皇初郡废。”(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1、892页)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襄阳府》枣阳县舂陵城:“舂陵县为安昌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昌州。”(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388页)按:据《隋书》卷29《地理志上》:“高祖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为州。(3册,807页)姑作隋开皇三年(583年)属昌州。
(5)《隋书》卷31《地理志下》舂陵郡治枣阳下曰:“大业初置舂陵郡。”领有舂陵县。(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1、892页)按:据《隋书》卷28《百官志下》:“炀帝即位,多所改革。三年定令……罢州置郡,郡置太守。”(3册,793、802页)当作隋大业三年(607年)县属舂陵郡。
(6)《旧唐书》卷40《地理志二•山南东道》隋州枣阳县:“隋置舂陵郡。武德三年,改为昌州,领枣阳、舂陵、清潭、湖阳、上马五县。……贞观元年(627年),省舂陵入枣阳。”(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47、1548页)又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襄阳府》枣阳县舂陵城:“唐初仍曰舂陵县,亦属昌州。贞观初,省入枣阳县。”(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388页)按:当作唐武德三年(620年)属昌州。贞观元年(627年)废入枣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