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舂陵縣 (traditional Chinese)

舂陵县 (simplified Chinese)

Ling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554 to 626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1.99921 E 112.77004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part of:

安昌郡 Anchang Jun from 554 to 582
昌州 Chang Zhou from 583 to 606
舂陵郡 Ling Jun from 607 to 619
昌州 Chang Zhou from 620 to 621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舂陵县(554年——626年) 西魏废帝三年(554年)置。为安昌郡治。(1)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市南偏东三十里处。(2)北周不改。(3)隋开皇三年(583年)属昌州。(4)大业三年(607年)属舂陵郡。(5)唐武德三年(620年)又属昌州。贞观元年(627年)废入枣阳县。(6) 注: (1)《舆地纪胜》卷88《京西南路•枣阳军》:“晋改舂陵县为安昌县,后复曰舂陵,置安昌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3册,2808页)《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襄阳府》枣阳县舂陵城:“西魏“以安昌置安昌郡,并置舂陵县为郡治”。(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388页)据《周书》卷2《文帝纪下》魏废帝三年(554年)正月:“改置州郡及县。……凡改州四十六,置州一,改郡一百六,改县二百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1册,34页)姑作西魏废帝三年(554年)置舂陵县,为安昌郡治。而清《嘉庆一统志》卷346《襄阳府表》义阳郡下曰:周置安昌郡,以舂陵县为郡治。(《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8册,4页)与之不同。 (2)《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随州》枣阳县舂陵故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542页)《舆地纪胜》卷88《京西南路•枣阳军•古迹》舂陵故城下引《元和郡县志》云:“在军县南三十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3册,2814页)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襄阳府》枣阳县舂陵城:“在县南三十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387页)按:唐至清枣阳县治即今枣阳市,据清光绪二十七年《湖北舆地图》之《枣阳县舆图南》在县南偏东三十里处有“舂陵故城”。当故治在今湖北枣阳市南偏东三十里处。而清《嘉庆一统志》卷347《襄阳府•古迹》舂陵故城:“在枣阳县东。”(《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8册,3页)与之不同。 (3)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5《山南下•昌州》安昌郡治舂陵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上册,482页) (4)《隋书》卷31《地理志下》舂陵郡:“后魏置南荆州,西魏改曰昌州。”又在所领舂陵县下曰:“旧置安昌郡,开皇初郡废。”(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1、892页)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襄阳府》枣阳县舂陵城:“舂陵县为安昌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昌州。”(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388页)按:据《隋书》卷29《地理志上》:“高祖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为州。(3册,807页)姑作隋开皇三年(583年)属昌州。 (5)《隋书》卷31《地理志下》舂陵郡治枣阳下曰:“大业初置舂陵郡。”领有舂陵县。(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1、892页)按:据《隋书》卷28《百官志下》:“炀帝即位,多所改革。三年定令……罢州置郡,郡置太守。”(3册,793、802页)当作隋大业三年(607年)县属舂陵郡。 (6)《旧唐书》卷40《地理志二•山南东道》隋州枣阳县:“隋置舂陵郡。武德三年,改为昌州,领枣阳、舂陵、清潭、湖阳、上马五县。……贞观元年(627年),省舂陵入枣阳。”(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47、1548页)又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襄阳府》枣阳县舂陵城:“唐初仍曰舂陵县,亦属昌州。贞观初,省入枣阳县。”(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388页)按:当作唐武德三年(620年)属昌州。贞观元年(627年)废入枣阳县。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