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漢南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汉南县 (simplified Chinese)
Hannan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55 to 633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1.71070 E 112.26013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汉南县(555年——633年)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改华山县置。属宜城郡。(1)治所即今湖北宜城县。(2)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改属武泉郡。(3)隋开皇三年(583年)属襄州,大业三年(607年)属襄阳郡。(4)唐武德四年(621年)又属襄州,贞观八年(634年)废入率道县。(5)
注:
(1)《隋书》卷31《地理志下•襄阳郡》汉南县:“宋曰华山,置华山郡。西魏改县为汉南,属宜城郡。”(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1页)清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卷9《襄阳郡》“西魏改曰襄州”按:“恭帝二年(555年)平江陵,襄阳始归西魏。”又在汉南县“西魏改县为汉南属宜城郡”下按:“《元和志》、《寰宇记》后魏改华山郡为宜城郡。然《地形志》无宜城郡,后魏之地亦不至此。《元和志》每称西魏为后魏,此当亦西魏所。盖魏之华山郡在大荔,西魏得汉南地,嫌复故改之,于情事亦合。”(《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905、4906页)按:故作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改为汉南县,属宜城郡。而清《嘉庆一统志》卷346《襄阳府表》谓:“西魏更名汉南县,属襄阳郡。”(《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8册,2页)与之不同。
(2)《宋书》37《州郡志三•雍州》华山太守:“孝武大明元年(457)立。今治大隄。”治华山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143页)《太平寰宇记》卷145《山南东道四•襄州》宜城县:“宋大明元年,以胡人流寓者立华山郡于大隄村,即今县也。”(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6册,9页)清《嘉庆一统志》卷347《襄阳府•古迹》汉南故城:“今宜城县治,南北朝宋置华山县,齐因之。西魏改曰汉南。”(《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8册,1页)按:据牛汉平《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北省总表》,襄阳府宜城即今湖北宜城县。(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237页)当汉南县治即今湖北宜城县。
(3)《隋书》卷31《地理志下•襄阳郡》汉南县:宋曰华山,西魏改为汉南,属宜城郡。后周“省宜城郡入武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1页)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5《山南下•襄州》:武泉郡领有汉南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上册,476页)《太平寰宇记》卷145《山南东道四•襄州》宜城县:后魏“立率道县,属威宁郡。后周保定四年(564年)省宜城郡入率道县。”(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2册,12页)当作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改属武泉郡。
(4)《隋书》卷31《地理志下》襄阳郡:“江左并侨置雍州,西魏改曰襄州。”在所治襄阳县下曰:“带襄阳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领有汉南县。(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1页)据《隋书》卷29《地理志上》:“高祖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583年),遂废诸郡”为州。卷28《百官志下》:“炀帝即位,多所改革。三年(607年)定令……罢州置郡,郡置太守。”(3册,807、793、802页)又《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襄州》宜城县:“周改宜城为率道县,属武泉郡。隋开皇三年(607年)罢郡,属襄阳。”(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531页)按:姑作隋开皇三年(583年)属襄州,大业三年(607年)属襄阳郡。
(5)《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山南东道》襄州:“隋襄阳郡,武德四年(621年),平王世充,改为襄州,因隋旧名。领襄阳、安阳、汉南……六县。……(贞观八年)省汉南入率道。”(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49、1550页)《新唐书》卷40《地理志四•山南道》襄州宜城县:“本率道,贞观八年(634年)省汉南县入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1031页)按:当作唐武德四年(621年)属襄州,贞观八年(634年)废入率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