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宜城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宜城县 (simplified Chinese)
Yiche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794 to 191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1.71070 E 112.26013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宜城县(794年——1911年)
唐贞元十一年(794年)迁置。治所即今湖北宜城县。属襄州。(1)五代不改。(2)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属襄阳府。(3)元至元十年(1273年)属襄阳路。(4)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属襄阳府。明同。(5)清不改。(6)1912年1月裁府留县,属湖北省。(7)
注:
(1)《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山南东道》襄州:隋襄阳郡,唐武德四年改为襄州。天宝元年改为襄阳郡,乾元元年复为襄州。领有宜城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50、1551页)清《嘉庆一统志》卷347《襄阳府•古迹》率道古城:“唐天宝初,改为宜城县。贞元中移治。”(《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8册,2页)民国《湖北通志》卷5《舆地志•沿革》宜城县:据韩愈《宜城驿记》,“贞元中迁宜城县治汉南故城。”(台湾,华文书局,民国十年重刊本,1967年,1册,152页)清《嘉庆一统志》卷347《襄阳府•古迹》汉南故城:“今宜城县治,南北朝宋置华山县,齐因之。西魏改曰汉南。”(128册,1页)又潘新藻《湖北省建置沿革》谓:“贞元中,迁宜城县治汉南故城。则今宜城县治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67页)按:姑作唐贞元十一年(794年)迁今宜城治。
(2)《旧五代史》卷150《郡县志•山南道》襄州乐乡县:“周显德六年二月,并入宜城。”(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6册,2019页)《新五代史》卷60《职方考》五代均有襄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3册,716页)又《太平寰宇记》卷145《山南东道四》襄州领有宜城县。(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6册,9页)按:当作五代时仍有宜城县。属襄州。
(3)《宋史》卷85《地理志一•京西南路》襄阳府:“本襄州,宣和元年,升为府。”领有宜城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13页)按:当作宣和元年(1119年)属襄阳府。
(4)《元史》卷8《世祖纪》:至元十年,冬十月“升襄阳府为路”。而卷59《地理志二•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襄阳路:宋为襄阳府。元至元十年,更襄阳府为散府。“十一年(1274年),改襄阳府为总管府。”领有宜城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1册,152页;5册,1409页)按:故作元至元十年(1273年)升为路,领有宜城县。又[波斯]拉施特《史集》:1235年,窝阔台合罕指派自己的儿子阔出等前往南家思的摩至那。“他们进向[那里],夺取了襄阳府和江陵府。”(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2卷,59、60页)邱树森《元史辞典》谓:元太宗八年(1236年),更襄阳府立襄阳路。十年陷于宋,至元十年复,仍更襄阳府立襄阳路。(山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124页)与之不同。
(5)《明史》卷40《地理志五•湖广》襄阳府:元襄阳路。“太祖甲辰年为府,属湖广行省”。领有宜城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083页)按:“太祖甲辰年”,即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当作此年属襄阳府。
(6)《清史稿》卷67《地理志十四•湖北》襄阳府领有宜城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8册,2178页)
(7)郑宝恒《民国时期政区沿革•北京政府时期》湖北省襄阳道襄阳县:本旧襄阳府附廓首县,1912年1月裁府留县。宜城县当属湖北省。(武汉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9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