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邔侯國 (traditional Chinese)

邔侯国 (simplified Chinese)

Gai Houguo (Pinyin)

type: 侯国 侯國 hou guo marquisate
temporal span: from 34 to 207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1.74154 E 112.27110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part of:

南郡 Nan Jun from 34 to 78
江陵国 Jiangling Guo from 79 to 84
南郡 Nan Jun from 85 to 207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邔侯国(34年——207年) 东汉建武十年(34年)改邔县置。属南郡。(1)治所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北、汉水北岸。(2)建初四年(79年)改属江陵国,元和二年(85年)复属南郡。(3)建安十三年(208年)废国为邔县。(4) 注: (1)《后汉书》卷14《泗水王歙传》:“建武二年,立歙为泗水王,终为淄川王。十年(34年),歙薨,封小子燀为堂溪侯,奉歙后。终居丧思慕,哭泣二十余日,亦薨。封长子柱为邔侯,以奉终祀。”李贤注:“邔,县,属南郡,故城在今襄州。”(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册,563页)《后汉书志》卷22《郡国志四》南郡领有邔侯国。(《后汉书》,12册,3480页)按:当作建武十年(34年)改邔县为侯国。 (2)《水经•沔水注》:“沔水又南与疎水合,水出中庐县西南,东流至邔县北界,东入沔水,谓之疎口也。”守敬按:“在今宜城县东北。”(《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388、2389、2390、2391页)《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襄州》宜城县:“本汉邔县地也。城东临汉江,古谚曰‘邔无东’,言其东逼汉江,其地短促也。”(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531页)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襄阳府》宜城县鄢下邔城:“在县北五十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382页)清《嘉庆一统志》卷347《襄阳府•古迹》邔县故城:“在宜城县东北。”(《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8册,2页)据牛汉平《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北省总表》,襄阳府宜城县即今湖北宜城县。(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237页)按:古汉水较今为东,故邔县反在今汉水之北。姑作治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北、汉水北岸。邔侯国,本邔县,故也当治于此。 (3)《后汉书》卷3《肃宗孝章帝纪》:建初四年(79年)四月“己丑,徙巨鹿王恭为江陵王。……(元和二年)江陵复为南郡。徙江陵王恭为六安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册,137、152页)按:当建初四年(79年)邔县改属江陵王国,元和二年(85年)复属南郡。而《后汉书》卷50《彭城靖王恭传》:“建初三年(78年),徙封江陵王,改南郡为国。元和二年,三公上言江陵在京师正南,不可以封,乃徙为六安王,以庐江郡为国。”(6册,1670页)与之小异。 (4)清吴增仅撰、杨守敬补正《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3《魏荆州》第一格襄阳郡领有邔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880页)按:何时废侯国为县,未详。据《宋书》卷37《州郡志三•雍州》襄阳公相曰:“魏武帝平荆州,分南郡编以北及南阳之山都立,属荆州。鱼鲞云,魏文帝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136页)又《晋书》卷15《地理志下》荆州:“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魏武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阳郡。”(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54、455页)《太平寰宇记》卷145《山南东道四》襄州:“《荆州图副》云:建安十三年,曹操平荆州,始置襄阳郡。”(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6册,1、2页)姑作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改属襄阳郡时废国为县。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