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東河陽縣 (traditional Chinese)

东河阳县 (simplified Chinese)

Dongheyang Xia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342 to 547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5.58517 E 100.31290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part of:

东河阳郡 Dongheyang Jun from 342 to 547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东河阳县(公元342-547年)治所(陆韧编写)

东晋咸康八年(342年)分河阳郡为东、西河阳郡,河阳县改名东河阳县,属东河阳郡①。南朝宋、齐、梁因之②,梁太清二年(548年)废②。治所拟在今云南省大理市凤仪镇,县为郡治③。

①《宋书》卷38《州郡四》:“东河阳太守,晋怀帝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分永昌、云南立。……东河阳令,何不注置立,疑与郡俱立。”同卷又记:“西河阳太守,晋成帝分河阳立。”(中华书局1974年王仲荦等校点本,第四册,1187页)。故以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所置为河阳郡,而非东河阳郡。因东晋成帝最后一个年号咸康(335-342年)与汉李寿政权的汉兴年间(338-343年)并存,姑以东晋成帝咸康八年(342年)为分立东、西河阳郡及河阳县改名东河阳县的时间。
②《宋书》卷38《州郡四》:“东河阳太守,晋怀帝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分永昌、云南立。……东河阳令,何不注置立,疑与郡俱立。”(中华书局1974年王仲荦等校点本,第四册,1187页)。《南齐书》卷15《州郡下》宁州记:“东河阳郡,东河阳、叶榆。”(中华书局1972年王仲荦等校点本,第一册,304页)。《梁书》卷46《徐文盛传》记载了梁朝最后一任宁州刺史离开宁州的时间和原由,“太清二年,闻国难,乃召募得数万人来赴。世祖嘉之,以为持节、散骑常侍、左卫将军、督梁南秦沙东益巴北巴六州诸军事、仁威将军、秦州刺史,授以东讨之略。”(中华书局1973年卢振华等校点本,第三册,641页)。上述诸史记载说明宋、齐、梁各朝东河阳均仍存,直至梁太清二年(548年)最后一任宁州刺史徐文盛离开宁州,改任他职,以后梁朝未再派出宁州刺史,故以此作为宁州废的时间。东河阳郡及东河阳县当与宁州同废。
③东河阳县即晋的河阳县。常璩《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河阳郡,刺史王逊分云南置。属县四,户千。河阳县,郡治,在河源洲上也。”(刘琳校注本,巴蜀书社,1984年,450页)。《水经注·温水注》:“桥水注之,水上承俞元志南池,县治龙池洲,周四十七里,一名河水,与邪龙分浦,后立河阳郡,治河阳县,县在河原州上。又有云平县,并在洲中。”(陈桥驿:《水经注校释》,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626页)。尤中、朱惠荣编:《西南历史地名考索》“河阳”条考:“注文将俞元的‘龙池’、‘河水’与河阳的‘河’混为一谈了。《水经注疏》熊会贞说:‘与邪龙分浦数语,当是叶榆篇之错简也。’此说可取。但后段却透露了河阳的位置,洲就是河边的平地,所谓分浦,丁谦解释即界线。今凤仪下关与巍山仅一山之隔。西洱河、黑惠江从下关流经巍山这正是‘与邪龙分浦’‘县在河源洲上’。邪龙在今巍山境,河阳即应在今凤仪坝子。”(云南大学历史系情报资料室1982年油印本,上册,216页)。此说拟可从。又嘉庆《清一统志》卷478《云南统部·大理府·古迹》:“东河阳废县,在太和县东。《晋志》:永嘉五年,王逊分永昌、云南,立东河阳郡,治东河阳县,宋齐因之。后废。”(《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43册)。今大理市凤仪坝子在大理古城(即清代太和县治)东,今风仪坝子在洱海东岸,向有河东之称。河阳即河东,樊绰《云南志》卷5《六(贝佥)第五》:“渠敛赵,本河东州也。”(木芹:《云南志补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页)。凤仪坝子最大的城镇为凤仪镇,且为历代交通要站,拟以此为东河阳县治所。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