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比蘇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比苏县 (simplified Chinese)
Bisu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109 to 548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5.89317 E 99.37489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比苏县(公元前109年-公元548年)治所(陆韧编写)
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属益州郡①。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分益州郡置永昌郡,比苏县始属永昌郡②。三国蜀汉、西晋因之③。东晋成帝咸康八年(342年)后属西河阳郡,南朝宋、齐因之、梁因之,县为郡治④。梁太清二年(548年)废⑤,治所约在今云南省云龙县县城⑥。
①《汉书》卷28《地理上》记载:“益州郡,武帝元封二年开。……户八万一千九百四十六,口五十八万四百六十三。县二十四;滇池,双柏,同劳,铜濑,连然,俞元,收靡,穀昌,秦臧,邪龙,味,昆泽,叶榆,律高,不韦,云南,嶲唐,弄栋,比苏,贲古,毋棳,胜休,健伶,来唯。”(中华书局1962年西北大学历史系校点本,第六册,1601页)。
②《后汉书》卷113《郡国五》:“永昌郡,明帝永平十二年分益州置。雒阳西七千二百六十里。八城,户二十三万一千八百九十七,口百八十九万七千三百四十四。不韦出铁。巂唐、比苏、楪榆、邪龙、云南、哀牢,永平中置,故牢王国。博南,永平中置。南界出金。”(中华书局1965年宋云彬等校点本,第十二册,3513-3514页)。
③洪亮吉撰《补三国疆域志补注九》:“永昌郡,汉置。……蜀汉领八县。”比苏县为其一。(《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三册,3102-3103页)。晋《太康三年地记》:“永昌郡,比苏县属永昌郡。”(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185页)。常璩《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也将“比苏”县记在永昌郡下。(刘琳校注本,巴蜀书社,1984年,438页)。《晋书》卷14《地理上》记载:“永昌郡,汉置,统县八,户三万八千。不韦、永寿、比苏、雍乡、南涪、嶲唐、哀牢、博南。”(中华书局1974年吴则虞等校点本,第二册,441页)。
④《宋书》卷38《州郡四》:“西河阳太守,晋成帝分河阳立。领县三。……芘苏令,前汉属益州,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永昌。‘芘’作‘比’。成昌令,晋成帝立。建安长,晋成帝立。”(中华书局1974年王仲荦等校点本,第四册,1187页)。《南齐书》卷15《州郡下》:“西河阳郡,比苏、建安、成昌。”(中华书局标点本,第一册,304页)。嘉庆《清一统志》卷478《云南统部·大理府·古迹》:“比苏废县,……《州志》:晋咸和中分河阳郡置西河郡,治比苏县,宋齐因之,梁末废。”(《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43册)。
⑤方国瑜说:“晋而宋而齐而梁,并设宁州,直至太清二年(公元548年),梁放弃宁州。”(《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晋宋齐诸书〈地理志〉节录》方国瑜《附记晋、宋、齐三书地志内容》,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164页)。宁州领云南郡、兴古郡、建宁郡、永昌郡,比苏县属永昌郡,故以548年梁放弃宁州作为比苏县废的时间。
⑥嘉庆《清一统志》卷478《云南统部·大理府·古迹》:“比苏废县,在云龙州西。……《州志》:晋咸和中分河阳郡置西河郡,治比苏县,宋齐因之,梁末废。”(《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43册)。方国瑜考证:“《晋志》并有永昌、云南二郡,比苏属永昌,则当在永昌东境。又晋成帝分河阳东、西郡,东河阳为今剑川、洱源等地,西河阳当在其西,以此考证,比苏应在今之云龙。”(方国瑜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上册,97页)。又尤中、朱惠荣《西南历史地名考索》说:“今云龙境内有水叫沘江,疑与古代比苏之名有关,比苏可能即在沘江边,今云龙县治附近。”(云南大学历史系情报资料室1982年油印本,上册,39页)。今暂从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