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館陶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馆陶县 (simplified Chinese)

Guantao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152 to 1188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6.52509 E 115.31809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part of:

魏郡 Wei Jun from -152 to 13
魏郡 Wei Jun from 23 to 211
魏郡 Wei Jun from 23 to 211
魏郡 Wei Jun from 212 to 220
阳平郡 Yangping Jun from 221 to 264
阳平郡 Yangping Jun from 319 to 596
屯州 Tun Zhou from 597 to 605
魏州 Wei Zhou from 606 to 606
武阳郡 Wuyang Jun from 607 to 620
武阳郡 Wuyang Jun from 621 to 621
毛州 Mao Zhou from 622 to 626
魏州 Wei Zhou from 627 to 627
魏州 Wei Zhou from 627 to 661
魏州 Wei Zhou from 627 to 905
魏州 Wei Zhou from 628 to 922
魏州 Wei Zhou from 662 to 922
魏州 Wei Zhou from 906 to 922
兴唐府 Xingtang Fu from 923 to 935
广晋府 Guangjin Fu from 936 to 936
广晋府 Guangjin Fu from 936 to 943
广晋府 Guangjin Fu from 937 to 947
广晋府 Guangjin Fu from 944 to 947
大名府 Daming Fu from 948 to 1188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馆陶县(前152年——1166年)

西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置,属魏郡(1)。治今馆陶县东南东古城(2)。新莽天凤元年(14年)属魏城郡(3)。刘玄更始元年(23年)复属魏郡(4)。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为阳平郡治(5)。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属阳平郡(6)。东晋太兴二年(319年)后赵为阳平郡治(7)。北魏(8)、北齐、北周因之,大象二年(597年)为屯州治(9)。隋大业二年(606年)改属魏州(10)。大业三年(607年)属武阳郡(11)。唐武德五年(622年)为毛州治,贞观元年(627年)复属魏州(12)。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属兴唐府,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属广晋府,汉乾祐元年(948年)属大名府,周因之(13)。北宋因之(14)。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移治今馆陶县东北北馆陶(15)。


注:
(1)《汉书》卷28《地理志上》:魏郡县十八,一为馆陶(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573页),不载何年置。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第八章《赵国沿革》第二节《景帝四年以后邯郸郡(含赵国、魏郡)沿革》:景帝五年,“徙广川王五赵,同时分邯郸置魏郡”,“《汉书·地理志》魏郡有县十八,除去王子侯国后,大体上即景帝五年魏郡始置时之范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82页)
(2)《续山东考古录》卷5《东昌府下·馆陶县》王汝涛点注:“汉、后汉、魏、晋馆陶县:汉置县,治春秋时晋之冠氏邑,即今聊城地区冠县城西欧国家2·5公里之东古城镇。”(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181页)即今馆陶县东偏南之东古城(《山东省城图集》,33页)光绪《山东通志》卷36《古迹三》:馆陶县,“馆陶县故城,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春秋晋冠氏邑。汉置县,属冀州魏郡,今名南馆陶。”(商务印书馆,1934年,1册,1425页)按南馆陶,今馆陶县治,谓汉馆陶县,即今馆陶县,与上引王汝涛说不同,不从。
(3)谭其骧《新莽职方考》:“魏城郡,汉魏郡。”,馆陶,“仍旧名。”其文又云:元始五年,王莽更州名,“并稍增置郡县,迄于天凤元年(14年)总有郡一百二十五,今可考者一百一十六,县二千二百三。”(《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上册,59、49页)贝丘县之改属平河郡,当在天凤元年。
(4)《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一上》:更始元年(23年),光武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册,10页)新莽魏城郡之复汉名魏郡,当在此时。
(5)《三国志》卷2《魏书·文帝纪》:黄初二年正月,“以魏郡东部为阳平郡,西部为广平郡。”(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册,77页)《水经注》卷9《淇水》:馆陶县,“魏阳平郡治也。”(《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上册,868页)
(6)《晋书》卷14《地理志上》:阳平郡治元城县,领馆陶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17页)不记何年移治,《晋书·地理志》所载政区以太康初为准,是太康初以前已移治焉,姑作西晋初之泰始元年。
(7)《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北道一》:魏州馆陶县,“魏文帝改属阳平郡。石赵移阳平郡理此。”(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449页)《太平寰宇记》卷54《河北道三》魏州馆陶县同(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10册,7页)但诸书皆不载后赵何年移治。《十六国春秋辑补》卷13《后赵录三》:石勒,晋太兴二年,改称赵王,“以河内、魏郡、汲、顿丘、平原、清河、巨鹿、常山、长乐、乐平十一郡,并前赵国、广平、阳平、渤海、河间、上党、定襄、范阳、渔阳、武邑、燕国、乐陵十三郡,使二十四郡,户二十九万,为赵国。……十一月,勒即位,伪称赵王。”(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96—97页)则石勒于东晋太兴二年称赵王,并据有阳平郡之地,阳平郡移治馆陶县当在此时。
(8)《魏书》卷106《地形志上》:“阳平郡,魏文帝黄初二年分魏置,治馆陶城。”(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456页)
(9)《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北道一》:馆陶县,“石赵移阳平郡理此。周大象二年置屯州,以近屯河为名。”(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449页)《太平寰宇记》卷54《河北道三》“屯州”作“毛州”(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10册,7页)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10《河北下》:“阳平郡,治馆陶。”又云:“按毛州应是屯州之讹,屯州以屯氏河名州。”(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下册,937页)
(10)《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北道一》:魏州馆陶县,“隋大业二年废屯州,以县属魏州。”(同上引书,上册,449页)《太平寰宇记》卷54《河北道三》魏州馆陶县同(由上引书,10册,7页)
(11)《隋书》卷30《地理志中》:武阳郡统县十四,其一为馆陶县(北京,中华书局,1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