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莘縣 (traditional Chinese)
莘县 (simplified Chinese)
Shen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606 to 1912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6.23671 E 115.66508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莘县(606年——1912年)
隋大业二年(606年)改清邑县置,属魏州,次年属武阳郡(1)。即今莘县(2)。唐武德五年(622年)为莘州治,贞观元年(627年)改属魏州(3)。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属兴唐府,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属广晋府,汉乾祐元年(948年)属大名府,周因之(4)。北宋(5)、金因袭(6)。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属博州路,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东昌路(7)。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东昌府(8)。清代因之(9)。民国二年(1913年)属山东省(10)。
注:
(1)《隋书》卷30《地理志中》:武阳郡,“后周置魏州”,莘县,“开皇八年曰清邑,十年置莘州。大业初州废,改县名莘。”(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44—845页)《太平寰宇记》卷54《河北道三》:魏州莘县,隋开皇八年为清邑县,十六年于县置莘州,“大业二年废莘州,县属魏州,其年改清邑为莘县,因县北古莘亭为名。”(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10册,8页)按武阳郡为大业三年罢魏州置,《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北道一》:魏州,周宣帝大象二年置魏州,“隋炀帝大业三年,罢州为武阳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447页)
(2)《续山东考古录》卷5《东昌府下·莘县》王汝涛点注:开皇六年于阳平故城(即今莘县城)置阳平县,开皇八年改称清邑县,十六年置为莘州,“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州置县,始称莘县。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为莘州,贞观六年(632年)废莘州,置莘县。直至于1958年撤销莘县,其辖区分别划入范县和冠县。1963年,析范县境以北及原划入冠县之属区复置莘县,即今之莘县城。”(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178—179页)
(3)《旧唐书》卷54《地理志二》:魏州莘县,“武德五年,改为莘州,领莘、临黄、武阳、武水四县。贞观元年,废莘州,以莘、临黄、武阳属魏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494页)《新唐书》卷39《地理志三》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1011页)。
(4)《太平寰宇记》卷54《河北道三》:魏州,“后唐同光元年升为兴唐府,三年改为邺都。晋天福初改为广晋府。汉乾祐元年改为大名府。周显德元年依旧为天雄军节度使,其大名府仍列在京兆府之下。皇朝因之。”领有莘县(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10册,1—2、8页)
(5)《宋史》卷86《地理志二》:大名府县十二,其一莘(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22页)
(6)《金史》卷26《地理志下》:大名府县十三,其一莘(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册,627—628页)
(7)《元史》卷58《地理志一》:东昌路,唐博州,“至元四年,析为博州路总管府,十三年改东昌路,仍置总管”,莘县,“宋隶大名府,元割以来属。”(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册,1366页)
(8)《明史》卷41《地理志二》:东昌府,元东昌路,“洪武初,为府。”(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945页)
(9)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68《东昌府·建置沿革》:莘县,“明属东昌府。本朝因之。”(《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60册,3页)
(10)《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聊城县,“旧东昌府附郭首县,民国二年二月,裁府留县”,莘县属山东省(内政部编,商务印书馆,1947年,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