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茌平縣 (traditional Chinese)
茌平县 (simplified Chinese)
Chipi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3 to 31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6.38752 E 116.16437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茌平县(23年——315年)
刘玄更始元年(23年)改功崇县复汉名茌平县,属东郡(1)。治今茌平县西南高垣墙庄(2)。东汉永元元年(89年)改属济北国(3)。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属平原国,七年(226年)属平原郡(4)。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属平原国(5)。建兴四年(316年)徙治今茌平县东南土城村(6)。
注:
(1)《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一上》:更始元年(23年),光武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册,10页)新莽寿良郡功崇县之复汉名茌平县,仍属东郡,当在此时。
(2)《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北道一》;博州聊城县,“茌平故城,在县东五十三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457页)《续山东考古录》卷4《东昌府上·茌平县》:“茌平县故城,在西南五十许里。”王汝涛点注:“茌平县,秦置县,因位于茌山下平地得名,治所即今茌平县城西南20·5公里韩集乡高垣墙村。汉因之。”(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157、158页)所载与上引《元和志》合,是也。今茌平县西南高垣墙庄(《山东省地图集》,37页),即是。
(3)《续汉书志》卷21《续汉书·郡国志三》:济北国,“和帝永元元年,分泰山置”,“茌平,本属东郡。”(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54页)
(4)《舆地广记》卷10《河北东路》:博州聊城县,“汉茌平县,属东郡,后汉属济北郡,魏、晋属平原国。”(《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2册,112页)《三国志》卷2《文帝纪》:黄初三年三月,“立齐公睿为平原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册,79页)同书卷3《明帝纪》:明皇帝睿,黄初三年,为平原王,七年,“即皇帝位。”(同上引书,1册,91页)国除为平原郡。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2《魏冀州部三》:黄初时,属平原(《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649页)即黄初三年属平原国,七年属平原郡。
(5)《晋书》卷14《地理志上》:平原国领有博平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23页)不记何年改平原郡为平原国,《晋书·地理志》所载政区以太康初为准,是太康初以前已改置焉,姑作西晋初之泰始元年。
(6)《元和郡县图志》卷10《河南道六》:郓州卢县,茌平县城,“西临黄河,晋末为河水所毁,移理河北博州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260页)《太平寰宇记》卷13同(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3册,9页)。所云晋末,当在西晋建兴末之四年。《续山东考古录》卷4《东昌府上·茌平县》:“《元和志》;‘汉茌平城西临黄河,晋末为河水所毁,移理河北博州界(晋无博州,据唐时言之。’按所徙未详。疑徙于石勒布鼓城,即后魏治所也。《读史方舆纪要》称‘徙于今治西三十三大里’,无据。”(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158页)按《魏书》卷106《地形志中》:平原郡茌平县,“治鼓城,有茌平城。”(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529页)所云“有茌平城”,即秦汉旧茌平县城,北魏已徙治于鼓城,即布鼓城,《续山东考古录》云“鼓城一曰布鼓城”,所谓“疑石勒布鼓城,即后魏治所也”,是也。《续山东考古录》王汝涛点注:“后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因县城圮于水,徙治布鼓城,即今茌平县城东南11公里郝集乡土城村。”(同上引书,同页)按云“北魏泰常八年徙”,无据,云徙于今茌平县东南土城村(《山东省地图集》,37页)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