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發幹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发干县 (simplified Chinese)
Fagan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3 to 55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6.45839 E 115.59058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发干县(23年——555年)
刘玄更始元年(23年)改戢楯县复汉名发干县,属东郡(1)。治今冠县东千户营西南侯家附近(2)。东汉因之(3),建武十七年(41年)改属魏郡(4)。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改属阳平郡(5)。西晋因之(6)。十六国后赵(7)、前燕(8)、前秦(9)因袭。北魏沿袭(10)。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11)。
注:
(1)《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一上》:更始元年(23年),光武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册,10页)新莽寿良郡戢楯县之复名发干县,仍属东郡,当在此时。
(2)《史记》卷49《外戚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云:“发干故城在博州堂邑县西南二十三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6册,1983页)按唐堂邑县即今冠县东千户营,以此所载里距推考,约在千户营西南侯家(《山东省地图集》,33页)附近。
(3)《后汉书志》第21《续汉书·郡国志三》:东郡十五县,其一发干(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50页)
(4)《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一》:建安十七年正月,“割河内之荡阴、朝歌、林虑,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钜鹿之廮陶、曲周、南和,广平、任(原作“广平之任城”,“之”、“城”二字为衍文),赵之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册,36页)
(5)《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一》:建安十八年冬十月,“分魏郡为东、西部,置都尉。”(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册,423页)同书卷2《文帝纪二》:黄初二年正月,“以魏郡东部为阳平郡,西部为广平郡。”(同上引书,1册,77页)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2《魏冀州部三》:发干县属阳平郡(《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843—2844页)
(6)《晋书》卷14《地理志上》:阳平郡统县七,其一发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17页)。
(7)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2《后赵》:阳平郡领有发干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4099页)。
(8)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3《前燕》:阳平郡领有发干县(同上引书,3册,4123页)。
(9)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4《前秦》:阳平郡领有发干县(同上引书,3册,4142页)。
(10)《魏书》卷106《地形志上》:阳平郡,发干县,“二汉属东郡,晋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457页)
(11)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68《东昌府一·古迹》:发干故城,“北齐省。”(《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60册,12页)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10《河北下》:旧置发干县,“北齐废。”(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下册,938页)《北齐书》卷4《文宣帝纪》:天保七年十一月,“并省三州、一百五十三郡、五百八十九县、二镇二十六戍。”(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册,63页)发干县之废,当在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