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聊城縣 (traditional Chinese)
聊城县 (simplified Chinese)
Liaoche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499 to 944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6.52734 E 116.04054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聊城县(499年——944年)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徙聊城县治于今聊城市东北杨家集,为平原郡治(1)。东魏、北齐、北周因之(2)。隋开皇三年(583年)属冀州,十六年(596年)为博州治(3)。大业三年(607年)属武阳郡(4)。唐武德四年(621年)为博州治,天宝元年(742年)为博平郡治,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博州治(5)。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移治今聊城市东蒋官屯(6)。
注:
(1)《魏书》卷106《地形志中》:平原郡治聊城县,“有王城,郡、县治。”(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528页)《水经注》卷5《河水》:漯水迳聊城县故城西,“又东南迳王城北,魏泰常七年,安平王镇平原所筑,世谓之王城,太和二十三年,罢镇,立平原郡,治此城也。”(《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上册,483页)是则北魏太和二十一年聊城县徙治王城,又徙平原郡治焉。《续山东考古录》卷4《东昌府上·聊城县》:“后魏聊城县故城,在东北二十许里,又名王城。”王汝涛点注:聊城县,“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徙治王城,遗址在今聊城市区东北10公里处杨集乡境内。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为博州治。唐至宋均为博州治。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徙治巢陵,即今市区东7·5公里处蒋官屯镇境内。”(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143、144页)即今聊城市东北杨家集(《山东省地图集》,31页)。
(2)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8《河南下》:“平原郡,治聊城。”(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下册,751页)
(3)《隋书》卷30《地理志中》:武阳郡聊城县,“开皇十六年置博州,大业初州废。”(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45页)《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北道二》:博州聊城县,“隋开皇三年改属冀州,十六年置博州。县属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457页)《太平寰宇记》卷54《河北道三》博州聊城县同(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11册,15页)。
(4)《隋书》卷30《地理志中》:武阳郡统县十四,其一聊城县,“开皇十六年置博州,大业初州废。”(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45页)按大业初废博州,聊城县改属武阳郡,大业初,乃指大业三年,《隋书》卷3《炀帝纪上》:大业三年四月,“改州为郡。”(同上引书,1册,67页)是也。
(5)《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博州,“武等四年,平窦建德,置博州,领聊城、武水、堂邑、茌平,……天宝元年,改为博平郡。乾元元年,复为博州。”聊城县,“治郭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495—1496页)
(6)《续山东考古录》卷4《东昌府上·聊城县》:“后晋聊城县故城,在东南十五里,又名巢陵城。《永乐旧志》云:晋开运二年,河决,博州城圮,徙州治西南十五里曰巢陵,于此立州。按西南者,王城西南也。县并徙。”王汝涛点注:太和二十三年徙治王城,遗址在今聊城市区东北10公里杨集乡境内,“五代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徙治巢陵,即今市区东7·5公里处蒋官屯镇境内。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徙今治,即今聊城市区。”(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144、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