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聊城縣 (traditional Chinese)
聊城县 (simplified Chinese)
Liaoche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196 to 498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6.50843 E 115.94583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聊城县(公元前196年——498年)
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属东郡(1)。治今聊城市西北聊古庙(2)。新莽天凤元年(14年)属寿良郡(3)。刘玄更始元年(23年)复属东郡(4)。东汉因之(5)。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改属平原国,七年(226年)属平原郡(6)。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属平原国(7)。十六国后赵(8)、前秦因之(9),后燕属平原郡(10)。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移治今聊城市西北杨家集(11)。
注:
(1)《汉书》卷28《地理志上》:东郡,县二十二,其一聊城(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557页),不载何年置。同书卷1《高帝纪下》:十一年三月,“梁王彭越谋反,夷三族,……立子恢为梁五,罢东郡,颇益梁。”(同上引书,1册,72页)梁王增益东郡,东郡领聊城县,盖置于此时。
(2)《续山东考古录》4《东昌府上·聊城县》:“聊城县故城,在西北十五里,今聊古庙。”王汝涛点注;“汉置聊城县,治故聊邑,即今聊城市区西北7·5公里处聊古庙遗址。后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为平原郡治。太和二十三年(公元旦99年)徙治王城,遗址在今聊城市区东北10公里处北杨集乡境内。”(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142、144页)按聊古庙在今聊城市西北,见于《山东通志》卷2《舆地志》第一(高务印书馆,1册,1934年,1册,536—537页)
(3)谭其骧《新莽职方考》:寿良郡,“分东郡置。东郡旧领县二十三,畔、聊城、……仍旧名。”其文又云:元始五年,王莽更州名,“并稍增置郡县,迄于天凤元年(14年)总有郡一百二十五,今可考者一百一十六,县二千二百三。”(《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上册,62、49页)聊城县之改属寿良郡,当在天凤元年。
(4)《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一上》:更始元年(23年),光武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册,10页)新莽寿良郡领聊城县之复属东郡,当在此时。
(5)《后汉书志》第21《续汉书·郡国志三》:东郡十五县,其一聊城(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50页)。
(6)《三国志》卷2《文帝纪》:黄初三年三月,“立齐公睿为平原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册,79页)同书卷3《明帝纪》:明皇帝睿,黄初三年,为平原王,七年,“即皇帝位。”(同上引书,1册,91页)国除为平原郡。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2《魏冀州部三》:黄初时,属平原(《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649页)即黄初三年属平原国,七年属平原郡。
(7)《晋书》卷14《地理志上》:平原国领有聊城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23页)不记何年改平原郡为平原国,《晋书·地理志》所载政区以太康初为准,是太康初以前已改置焉,姑作西晋初之泰始元年。
(8)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2《后赵》:平原国领有聊城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4108页)
(9)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4《前秦》:平原国领有聊城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4143页)
(10)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12《后燕》:平原郡领有聊城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4188页)
(11)《魏书》卷106《地形志中》:平原郡治聊城县,“有王城,郡、县治。”(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628页)《水经注》卷5《河水》:漯水迳聊城县故城西,“又东南迳王城北,魏泰常七年,安平王镇平原所筑,世谓之王城,太和二十三年,罢镇,立平原郡,治此城也。”(《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上册,483页)是则北魏太和二十一年聊城县徙治王城,又徙平原郡治焉。《续山东考古录》卷4《东昌府上·聊城县》:“后魏聊城县故城,在东北二十许里,又名王城。”王汝涛点注:聊城县,“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徙治王城,遗址在今聊城市区东北10公里处杨集乡境内。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为博州治。唐至宋均为博州治。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徙治巢陵,即今市区东7·5公里处蒋官屯镇境内。”(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143、144页)按今聊城市东北杨家集(《山东省地图集》,31页),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