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橐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橐县 (simplified Chinese)
Tuo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3 to 83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5.15031 E 116.71867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橐县(23年——83年)
刘玄更始元年(23年)改高平县复汉名橐县,属山阳郡(1)。治今微山县西北两城(2)。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属山阳国(3)。永平元年(58年)属山阳郡(4)。次年,改属东平国(5)。元和元年(84年)又改名高平县,复属山阳郡(6)。
注:
(1)《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一上》:更始元年(23年),光武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册,10页)新莽鲁郡领驺阳县,鲁郡之复汉名山阳郡,驺阳县之复汉名邹县,当在此时。
(2)《水经注》卷25《泗水》:“泗水南迳高平山,山东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与众山相连,其山最高,顶上方平故谓之高平山,县亦取名焉。泗水又南迳高平县故城西。《地理志》,县故山阳之橐县也,王莽改曰高平。”(《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中册,2121—2122页)按橐县于东汉改置高平县。《续山东考古录》卷25〈济宁直隶州·鱼台县〉:《魏书·地形志》,高平县有高平山,《元和郡县志》作承注,“山界今县与济宁州、邹县之间。泗水自邹县南流,迳两城山之西。两城山连承注山十余里,其南有平山,势若列屏。高平山当在是矣。橐城当在其南不远。《后汉书·东平宪王传》章怀注:高平故城在邹县西南。盖本邹与鱼台、任城三县接界处也。”王汝涛点注:“橐县,汉置县,后汉建初元年改称高平县。遗址在今微山县驻地夏镇西北52公里两城乡两城村。”(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672、661页)即今微山县西北两城(《山东省地图集》,60—61页)
(3)《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列传·广陵思王》:“建武十五年封山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册,1446页)橐县属山阳国。
(4)《后汉书》卷2《显宗孝明帝纪》:永平元年八月,“徙山阳王荆为广陵王,遣就国。”(同上引书,1册,99页)
(5)《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列传》:永平二年,“以东郡之寿张、须昌,山阳之南平阳、橐、湖陵五县益东平国。”(同上引书,5册,1433页)
(6)《后汉书志》第21《续汉书·郡国志三》:山阳郡,高平,“故橐,章帝更名。”李贤注:“《前汉志》:莽改曰高平,章帝复莽此号。”(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55—3456页)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第二章《兖州剌史部所辖诸郡沿革》第四节《山阳郡(国)沿革》:“元和元年,东平析置任城国,南平阳、橐、湖陵、瑕丘随之还属。”(济南市,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48页)同书第二节《东平郡(国)沿革(附任城国)》:章帝元和元年,析置任城国,“瑕丘、南平阳、橐、湖陵四县复应随之划入邻郡,否则瑕丘等四县即会成为东平国之飞地,东平国断不能越过任城国而领有此四县。检《续汉书·郡国志》四县仍在山阳郡下,故其时此四县当复还属山阳。《续汉书·郡国志》又载,章帝时橐县易名高平,湖陵更名湖陆。《后汉书集解》引惠栋说,邓展云元和元年湖陵易名。综合以上所述,颇疑橐、湖陵二县即在东平国析置任于国而还属山阳之时更名也。”(同上引书,43—44页)